平原县赵家湾村:从千年古村到文明富裕村的华丽转身
平原县赵家湾村:从千年古村到文明富裕村的华丽转身
赵家湾村是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的一个千年古村,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该村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文明村。
7月26日早晨9点,走进平原县龙门街道赵家湾村委会,45名党员正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宣誓,不忘入党初心,砥砺前行。
今年80岁的老党员张有坤说:“村庄的环境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深深感受到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要继续发挥余热,让群众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党的关怀。”
近年来,赵家湾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乡风提升和乡村振兴,在全村形成崇尚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乡村的良好氛围。
建村1400多年
赵家湾曾经考出6位进士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当时赵、李两姓从外地迁来,在一大湾旁建村,赵姓建村赵家湾,李姓建村小李庄,后来合并成一村,因赵姓人口较多,故名赵家湾。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县)赵有德因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被安置在平原县橡树坡屯田,他就把家安在了赵家湾村。据《平原赵氏族谱》和乾隆《平原县志》、民国《续平原县志》记载,赵家湾村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清末共考出进士6人、举人11人、贡生25人。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以种小麦、玉米、棉花和小杂粮为主,小麦亩产 150 公斤左右,玉米亩产 100 公斤左右,其他作物产量更低。绝大部分村民在家务农,极少人外出打工。
张有坤回忆说:“那时候,口粮远远不能维持生活,不少群众以树叶、野菜充饥,甚至有30多户人家背井离乡闯关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制,村民们开始有自己所承包的土地,此时主要由村里的妇女耕作,70%以上男劳动力主要在当地务工,农忙时在家里帮几天工。从1995年开始,村里的土地逐步被附近的企业租用,直到2007年村里土地基本被租用完。赵家湾村也开始了新的转型。
平原化工厂扩张
村集体产业由此开始发展
赵家湾村的发展离不开平原县化工厂的扩张。这座建于1968年的化工企业,在1994年赶上了化肥市场紧俏的好时光,企业赚得盆满钵溢,步入了平稳发展的快车道。当时,企业急需扩建厂房,扩大生产。
赵家湾村因近水楼台,成了最受益的村庄。村里成立了运输队,为企业运输化肥,最多的时候该村有100多辆拖拉机往返于化肥厂和平原县火车站之间,一天就要运输3000多吨化肥。
“那时候,村里从开始有了集体收入,村里的壮劳力也大多开始脱离土地,有跑运输的,有开厂子的,还有开饭店的。村集体收入多了,1994年就开始在重阳节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福利。”村民张明祥说,“有些老人领了米面油等福利,高兴地见人就说,这都是俺村发的,能一直吃到过年啦。现在的日子甭提有多好啦!”
赵家湾村也成了十里八乡的富裕村,周边姑娘一听说介绍的赵家湾的小伙子,都愿意嫁过来。
2017年,赵家湾村党支部办起了赵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党建引领、联农带农、延链补链的工作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当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拿出18万元给全村210位60 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福利。
富了口袋富脑袋
文明新风滋养美丽乡村
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朴实的民风也得以保存,这是赵家湾村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大操大办是一种铺张浪费,红白喜事的接待标准必须严格落实,各种攀比歪风必须刹住。”“作为党员,我们要带头抵制大操大办,自觉践行勤俭节约,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形成文明新风尚。”2015年,在赵家湾村的议事会上,党员干部如是倡议。于是,赵家湾村在平原县较早形成了村规民约,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一共60人摁下了红手印。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赵家湾村“新风公益基金”超过10万元,张少臣一个人就捐款 1 万元。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德州市文明村等荣誉。
2018年,赵家湾村王兴岐一家获评全国五好家庭。王兴岐家全家30多口人,四世同堂。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吃在一个锅里、住在一个大院里,和谐美满,其乐融融,形成了“孝为先、和为贵、诚待人、亲持之”的家风家训。他家4个儿媳,对待婆婆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婆婆生病住院,媳妇都是抢着给老人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任劳任怨。逢年过节,小辈们买菜的买菜、买肉的买肉,包饺子、炖肉、炒菜,各自分工,齐心协力,吃饭时全家围坐一桌,有说有笑,一家人其乐融融,一派祥和的场景。
“近年来,我们强化党建引领,抓细乡村建设,抓好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和农村‘五老’作用,带动群众向善向上,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今后,我们将结合赵家湾实际,抓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产业,注重产业带动,全力惠农富农。”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