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神头岭战役:八路军巧设伏击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6: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神头岭战役:八路军巧设伏击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1938年3月16日,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神头岭上,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正在上演。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日军的到来。这场战役不仅歼灭了日军1500余人,更成为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的经典案例。

01

战役背景

1938年2月,随着山西敌后抗战局面的形成,日军华北方面军调用5个师团兵力,分4路发动夺取山西南半部的战役。其中,第一零八师团的苫米地旅团从河北邯郸西进,大举进犯晋东南。18日,河北通往山西的战略屏障东阳关失守。紧接着,日军沿邯(郸)长(治)公路大举向长治进攻。21日,长治城失陷。随后,包括壶关、屯留、长子、襄垣等县城相继被日军侵占,晋东南地区大部沦陷。

长治沦陷后,日军企图通过临(汾)屯(留)公路进一步西犯夺取临汾。为了阻击日军向西、向南发展,进而保卫陕甘宁边区,巩固刚刚建立的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反复研究决定,斩断邯长大道及临屯公路日军西进线路。

02

战役过程

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决定采取“吸打敌援”战术,命令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一部佯攻黎城县城,引诱长治、潞城敌军来援,第三八六旅在黎城、潞城之间设伏,伏击长治、潞城的援敌,给敌以歼灭性打击。

旅长陈赓接到作战任务后,第一时间召开了战前准备会议,分析了作战形势和特点,研究讨论了具体作战方案。通过研究地图,大家认为神头岭地区地形复杂,岭窄沟深,不便敌人汽车、骑兵运动展开,且有旧工事和草丛,便于我军隐蔽突袭,是理想的设伏地点。到神头岭实地侦察后,陈赓发现,实际地形和地图完全不符,公路不在深沟,而是在山梁上,公路两边除有一些旧工事外,没有任何隐蔽物。这样的地形,既不利于部队隐蔽,更不利于部队进攻。经再一次研究敌情和地形特点后,陈赓最终决定把伏击地点设在神头岭上。陈赓讲:“在独木桥上打架,对谁有利呢?”虽然山岭不是理想的伏击地点,却是我军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的好地方。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必然麻痹。如果我军充分利用旧工事隐蔽伪装,变不利为有利,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定会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3月15日夜,陈赓率第三八六旅设伏神头岭。第七七一团埋伏在公路左侧,第七七二团埋伏在公路右侧,补充团设伏在对面的斜底村一带,其他小部兵力用于牵制日军,配合作战。16日凌晨4时,第七六九团一个营按计划向黎城守敌发起攻击,黎城守敌果然中计,迅速向潞城、涉县日军求援。天亮后,涉县增援日军紧急出动,很快被七六九团阻击部队击退。潞城日军派出1500余人的部队前去增援,结果在神头岭掉进了我军的伏击圈。第三八六旅三个团从三面向日军发起了突袭,伏击部队穿插分割,将日军截为数段。经两个多小时的激战,将潞城援敌第十六师团和第一零八师团大部歼灭。

03

战术特点

神头之战充分展现了八路军的战术智慧和战斗精神:

  1. “吸打敌援”战术:通过佯攻黎城吸引援军,再在预设伏击圈内予以歼灭,体现了灵活运用战术的智慧。

  2. 地形利用:尽管神头岭的实际地形并不理想,但陈赓旅长巧妙利用旧工事和伪装,化不利为有利,展现了指挥官的临机应变能力。

  3. 短兵相接:八路军将士在战斗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即使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能与日军展开近距离搏斗。

04

历史意义

神头之战是八路军在山西抗战前线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意义深远:

  1.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继平型关大捷后,再次证明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2. 巩固太行抗日根据地:有效阻止了日军向西、向南的扩张,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游击战经典战例:展现了八路军在山地游击战中的战术创新,为后续的抗日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神头之战纪念园内,巍然屹立着一座纪念碑。碑高15.8米,由碑座、碑身和碑顶三部分组成。碑身正面镌刻着徐向前亲笔题写的“神头之战纪念碑”7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碑文,详细记载了这场战役的经过和意义。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更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它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