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文化遗迹探秘:从宝墩到杜甫草堂
成都历史文化遗迹探秘:从宝墩到杜甫草堂
成都,这座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闻名遐迩。从宝墩古城遗址到都江堰,再到文翁石室、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通过探访这些遗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源起与发展,感受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宝墩古城:古蜀文明的起源
宝墩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西北的宝墩镇宝墩村,是成都平原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该遗址建于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古城被内外双重围墙所包裹,内城墙面积约0.66平方公里,外墙面积约2.2平方公里,是东亚大陆新石器时期发现的最大的带城墙遗址。
宝墩遗址的城墙坡度较缓,缺乏防御功能,很可能只是用于抵挡洪水。城墙的建造和维护需要集体性动员人力物力,体现了社区内的自我认同感。宝墩遗址极有可能是当时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带。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四川盆地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也改写了中国文明起源的格局,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始建于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由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构成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
都江堰最独特之处在于其无坝引水的特征,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自流灌溉。它不仅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更令人惊叹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文翁石室:蜀地文教的发源地
文翁石室,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也是成都石室中学的前身。它始建于西汉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141年),由蜀郡太守文翁创建。文翁选派青年官员到长安拜师求学,学成归来后担任教师,成为中国第一批专职教师。蜀郡郡学开办17年后,汉武帝刘彻下令全国兴办文翁石室式的官学。
文翁石室的创办,开启了蜀地教育的新篇章。五代时的后蜀孟昶用8年时间将文翁石室教材《十三经》刻成石头,供学生摹拓。古代有司马相如求学石室精舍,当代学者郭沫若、李一氓都曾在此学习。学校现有两区(文庙校区、北湖校区)、三部(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文庙校区占地67亩,有高中37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北湖校区占地168亩,有高中30个教学班,学生1600余人,初中21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两校区国际部学生共计340余人,有教职工501人。
武侯祠:三国文化的传承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它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武侯祠实际包括了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三义庙和川军抗战将领刘湘的墓园。
武侯祠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层次分明。祠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和碑刻,如《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三国文化的重要资料。
杜甫草堂:唐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于公元759年至765年在此居住,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2001年,在草堂遗址发现了唐代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唐代器物及一通唐代塔铭,印证了杜诗对浣花溪一带自然风貌、生活情景以及草堂方位的描写,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
遗址显示,从杜甫时代至今,杜甫草堂所在位置地面高程升高了两米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成都平原的河流冲积作用,反映了成都平原的历史变迁。杜甫草堂不仅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重要遗址,也是了解成都平原地理环境变迁的宝贵资料。
成都的这五处历史文化遗迹,从新石器时代的宝墩古城,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再到汉代的文翁石室、三国时期的武侯祠,以及唐代的杜甫草堂,共同见证了成都2300年的历史变迁。它们不仅是成都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