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黄金水道”的千年辉煌
闽江“黄金水道”的千年辉煌
闽江,福建的母亲河,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河流,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水道,更是一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黄金水道”。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到唐宋时期的商贸繁荣,再到近代的茶叶贸易,闽江见证了福建乃至中国东南地区的历史变迁。
闽江流域的地理与人文
闽江发源于浙江省龙泉、浦城、崇安等地,流经福建38个县市,全长562千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流域内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重要的工业、林业基地和商品粮产区。闽江水力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省山区与沿海的天然航道,其航运之利冠于福建省内诸河,被誉为“福建的母亲河”。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交流
新石器时代,闽江水系不仅是流域内古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域外古文化进入福建传播的重要途径。考古研究表明,最晚至新石器时代中期,闽江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活动。闽江水系为这些古文化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渠道,推动了各自文化的发展,也为商周以后闽族和闽越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至三国时期的交通命脉
秦汉时期,闽江不仅是闽越国与中原内地联系的交通命脉,也是中央政权进入福建的主要通道。秦朝统一全国、占领闽中以及汉武帝发兵平定闽越,均利用了闽江航线。闽越国两个都邑之间和各大聚居区的联系主要依赖闽江航线。
三国时期,闽江航运以政治、军事目的为主。孙吴政权对闽中的占领与经略,无不依靠闽江上游河道和闽江内河航运。孙吴政权在福建设立了造船基地,为发展闽江航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南朝至唐宋时期的繁荣
南朝时期,闽江航运已经和海外交通联系起来。入唐以后,随着福建地方经济的开发,闽江航运得到更大的拓展,成为福建地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路。福州至建州之间的闽江航线,更成为古代福建赴京的一段重要驿路。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鼎盛
宋元时期,海内外贸易空前繁盛,推动闽江航运业进入鼎盛时期,航运量几乎占全省的一半以上。闽江上游的闽北地区,盛产粮食、竹木、柴炭、纸张、茶叶等土特产品以及煤、铁等矿产资源,这些货品主要是通过闽江顺流而下到达沿江各地以及福州等沿海各城镇。
明至清中期,随着山海资源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闽江航运继续呈现繁盛之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闽江航运的繁荣,推动闽江沿岸的城镇水埠墟市勃然而兴。
近代以来的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后,福州因据有闽江航运之利,且临近武夷茶产地,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咸丰三年(1853)武夷茶路变更后,闽江航运达到空前繁盛。繁盛的闽江航运带动了其他土特产品如木材、土纸等商品的大量流通。
民国时期,福建公路建设落后,闽江是福建连接内地的交通主动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闽江航运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而一度繁荣。改革开放初期,闽江航运出现短暂的发展高潮。
20世纪90年代开始,闽江航运逐渐萎缩,尤其是水口电站长达10年的建设,导致闽江上游航线从事客货运输的船舶停航、断航,对福建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闽江复航工程的建设和闽江水口段航道的全线贯通,通江达海的闽江千年“黄金水道”正式宣告复苏,标志着闽江航运将再度成为拉动福建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增长极。
(本文原文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4年第3期,作者为闽江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