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贤:从宠臣到“千夫所指”的悲剧人生
董贤:从宠臣到“千夫所指”的悲剧人生
从平民到宠臣:董贤的崛起之路
董贤,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他的父亲董恭在朝中担任御史,这为董贤的仕途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然而,董贤的真正崛起,却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董贤在殿下传奏时,汉哀帝刘欣远远地望见了他,立即被董贤的容貌所吸引,“拜为黄门郎,由是始幸”。从此,董贤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任命董贤为驸马都尉侍中,让他“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短短一个月内,董贤就获得了巨额的赏赐,其地位之显赫令朝廷上下为之震动。
权力的膨胀与腐败
随着董贤地位的上升,他的家族也跟着水涨船高。董贤的父亲被提拔为少府,岳父被任命为将作大匠,妻弟则担任执金吾。汉哀帝还为董贤修建了豪华的宅邸,“木土之功穷极技巧,柱槛衣以绨锦”。
不仅如此,汉哀帝还将各地进献的珍宝中品质最好的都送给董贤,自己只留下差一些的。为了进一步提升董贤的地位,汉哀帝通过“东平王云后谒祠祀祝诅”之事,加封董贤为高安侯。最终,在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年仅二十二岁的董贤被任命为大司马、卫将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千夫所指”的社会背景
董贤的崛起和奢华生活引发了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皇族、贵戚、官僚和地主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强占民田,使得自耕农大量破产流亡。据记载,仅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就多达200万,无户籍的达40万。
统治集团内部更加腐朽。元帝时,关东十一郡发生水灾,元帝却只知打猎取乐。成帝则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用大量金钱营造宫殿供自己享乐,弄得国库空虚,民怨沸腾。哀帝刘欣更是昏庸,对董贤的宠爱和赏赐,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丞相王嘉曾上书汉哀帝,严厉批评董贤的行径,指出他已引起广泛民愤,甚至引用了“千夫所指,无病而死”的俗语来形容其处境。然而,董贤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权力愈发膨胀。
悲剧的收场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汉哀帝病死。太皇太后王政君立即召见董贤,询问如何安排丧事。此时的董贤内心十分悲伤,回答不出来,只好免冠谢罪。于是,王政君趁机重新启用王莽,并且命人弹劾董贤“帝病不亲医药”,然后禁止董贤。接着,王政君又命人收回大司马的印绶,惊慌失措的董贤被迫自杀而死。
董贤的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他的故事,成为了“千夫所指”这一成语的生动注脚,警示后人权力不应被滥用,奢靡腐败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