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村干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奈曼旗村干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群扎根基层的村干部正以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从青龙山镇的甘薯产业到方家营子村的合作社模式,从土地流转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奈曼旗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新的标杆。
“育苗工程”:打造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奈曼旗深知这一点,因此在村干部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通过实施“育苗培养”工程,奈曼旗从现任村“两委”成员、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选拔后备干部,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已储备911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110余名进入“两委”班子。
同时,奈曼旗还重视选调生的培养与使用,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表彰优秀表现,鼓励他们在基层工作中锤炼本领,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实践:村干部的“带飞”之路
合作社模式:方家营子村的“千万级”分红
在方家营子村,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辉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目前,合作社服务面积达8000亩,拥有农机20余台,提供深翻旋耕等服务。通过推广玉米密植技术,打造“吨粮田”,不仅农机手年增收3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也达到30余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该村已连续5年分红超千万,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无讼无访”:青龙山镇的和谐密码
青龙山镇平房村党支部书记关成龙,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和建立信访代办制度,成功解锁“无讼无访镇”的治理密码。在推进甘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关成龙带领村“两委”主动倾听群众诉求,灵活调整土地流转方案,确保群众利益最大化。同时,通过网格化管理和信访代办制度,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提升群众满意度。
“树下说事点”:向阳所村的基层智慧
向阳所村党支部书记王丙山则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树下说事点”模式。这个由村民自发形成的“朋友圈”,不仅成为村民茶余饭后聚集聊天的主要场所,更是村干部了解民情、化解矛盾的有力依托。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很多邻里矛盾在轻松的氛围中悄然化解。
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奈曼旗的乡村振兴实践,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推进今冬明春农业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通知》,系统谋划和布局农业农村工作。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金,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在具体措施上,奈曼旗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鼓励群众通过互换并地、租赁入股等方式整合零散土地。目前,已确定土地整合示范村(组)19个、土地规模化经营示范村22个,预计2025年全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总面积将达到130万亩。
经验启示:奈曼模式的可复制性
奈曼旗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育苗培养”工程和选调生培养使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
- 创新工作机制:如“无讼无访”治理模式、“树下说事点”等,都是基层智慧的结晶。
- 产业引领:通过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政策支持: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关键保障。
在奈曼旗,村干部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他们的实践证明,只要选对人、用对方法,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