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猪肉价格半年跌36%,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24:1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猪肉价格半年跌36%,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自2025年以来,猪肉价格连续16周回落。当前,我国猪价已转入下跌周期,行业有哪些新变化?如何应对新形势、新问题?就此,记者做了采访。

产能:二季度生猪存栏将恢复常态

决定“猪周期”价格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是猪肉供给,供给从短缺转为充裕、从充裕转为短缺,“猪周期”势必发生转向,而生猪出栏量则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


图源:网络

“自2003年6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说。

从不同周期生猪出栏量来看,2003年—2006年第1个周期生猪出栏量高峰为6.1亿头,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第2个周期高峰接近6.5亿头,2009年—2014年第3个周期生猪出栏量达到7.5亿头历史高峰,2015年—2018年第4个周期生猪出栏量高峰也在7亿头左右。

“目前正运行第5个周期。”朱增勇告诉记者,本轮“猪周期”始于2018年6月份,叠加了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环保政策调整、生猪产品调运政策调整和生产周期性因素,与前几个周期有极大不同之处。在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2020年我国生猪出栏量较2017年锐减了25%,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产能正稳步恢复到正常水平。

从存栏水平来看,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已恢复到4.17亿头,同比增长29.5%。预计二季度全国生猪存栏将恢复到常态水平,四季度生猪供给将恢复正常,这意味着我国猪肉供给形势已根本性好转,猪价高企的市场基础已不复存在。

“近期上市的白条猪仍然以大体型为主。”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白条猪单重超大或者偏小,价格就低一些。白条猪单重过大,说明压栏时间较长。一些中小型养殖场逐渐接受了猪价转入下降周期的事实,开始大批出栏。刘通认为,在大体型毛猪完全被市场消化之前,肉价将难以出现反弹。更何况眼前的大体型毛猪被市场消化后,还可能有新的一批标猪长成,肉价波动下行走势恐怕一时难改。

价格:猪价回落,呈下行波动

“受物价水平整体上升的影响,每轮‘猪周期’生猪价格都屡创新高。本轮‘猪周期’叠加了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猪价更是远远高于历史最高点。”朱增勇说。

截至今年4月,本轮周期已经运行35个月,高点在2020年8月份,为37.15元/公斤,较上一轮后期高点上涨82%,有21个月高于上轮周期的价格高点。

在产能恢复到常态水平的大形势下,猪价转入下跌周期实属正常。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第4周起,全国集贸市场生猪价格开始回落,5月第2周跌至20.24元/公斤,环比下跌8.0%,同比下跌36.5%。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在5月第2周已跌至34.06元/公斤,环比下跌5.6%,同比下跌31.8%。

朱增勇告诉记者,出栏1头120公斤左右的育肥猪,如果是自繁自养,5月上旬养殖户可获利380元左右,到5月中旬就下降为260元左右。出栏1头120公斤左右的育肥猪,如果是外购猪仔的养殖户,5月上旬亏损700元左右,5月中旬亏损就扩大为800元左右。

“猪肉价格处于波动下行区间,养殖场不宜较长时间压栏,比较明智的选择是顺势销售。特别是大体型毛猪,尽快销售才能及时止损。”刘通说。

生产:后期成本有望趋降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形势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朱增勇提醒业界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

从需求看,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需求正稳中有降。“十三五”前期,由于肉类消费结构升级和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猪肉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十二五”期间的65%左右逐渐降至63%左右,非洲猪瘟疫情导致2019年和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55%左右。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十四五”猪肉消费需求较“十三五”将继续稳中有降。

从生产看,生物安全水平亟待大幅提升,养殖成本将显著提升。上轮周期行业平均成本在13元/公斤左右,本轮周期生产成本已提升到17元/公斤。后期随着养殖效率提升,生产成本有望趋降,但仍会高于上一轮周期。

从供给看,我国猪肉进口已进入高水平时代。自2008年开始,我国猪肉进口量超过出口量。2016年我国进口猪肉162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2020年我国猪肉进口量同比翻番,达到439万吨。2019年之前我国猪肉进口量占国内猪肉产量的4%以下,2020年达到10.7%。长期以来,国内猪肉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如今国内养殖企业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进口猪肉的竞争压力。

产业: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唯有加快产业升级。

2006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户出栏比重仅占15.0%,2009年提升到31.7%,2013年达到40.8%。受环保制度、猪价波动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规模化比重达57%。我国生猪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虽然规模化水平提升稳步加速,但仍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年出栏50头以下小养殖户的生猪出栏量占比仍高达21.6%。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偏低带来的直接弊端就是企业抗疫病、抗风险能力不足,容易导致生猪养殖行业出现剧烈波动,行业产能大起大落之下,形成了每隔两三年一轮的“猪周期”。

“非洲猪瘟后,大量散养户和小户退出市场,养殖门槛进一步提升。年出栏1000头以上养殖户在本轮周期加速发展,该类型养殖户具有养殖边际成本较低、养殖效率较高的优势,更容易实现种养结合,同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朱增勇说。

“随着产能、价格恢复到常态水平,政府部门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服务者、管理者和监督者。”朱增勇认为,随着规模化提高、生产与需求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猪周期将会延长到5年左右。为此,要从抓主产省、抓主产县、抓规模场入手,保障能繁母猪基础产能平稳,以防2022年以后发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猪价异常波动。

行业专家观点

中国未来猪肉自给率目标为95%。我国是传统猪肉消费大国,猪肉供给敏感性超过绝大多数农产品。2019年生猪养殖业产值达1.3万亿元,占畜牧总产值40%。中央极为重视保障猪肉供给问题,将猪肉生产放在三大主粮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猪肉进口量虽大幅提升,但全球猪肉出口贸易体量有限,我国猪肉供给需要依靠自给自足,目标为95%左右自给率。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迅速提升,2019年我国500头以上生猪存栏的规模场占比53%,2020年已增长至57%,未来该比例还将持续上升。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挑战重重。国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猪肉消费需求仍在刚性增加,但环保、资源、政策等环节均限制畜牧业未来增产之路。近年各类资本进入养殖行业,养猪门槛日益提高,散户比较收益下降,2008年以来养猪场数从7000万户下降至1800万户。从政府层面而言,对于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调控仍有四个方面的缺乏:调动地方积极性的机制、适应现代养殖需求的防疫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有效的反周期调控手段。

生猪产能恢复迅速,提升效能为下一阶段目标。非瘟疫情后,历史未有的超高养殖利润促使养殖企业加速产能恢复进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已恢复至2017年水平,但能繁母猪生产效能下降明显,数量恢复迅速,实际供应还是不及常年。如果说2017年我国MSY可以达到16,当前MSY可能只有14。2020年初全国规模猪场数量为16.1万家,目前已增加到18万家,规模场新生仔猪数同比增长58.8%,且规模养殖场更加注重生产效率,逐步淘汰前期留种的低效母猪,4月份规模场淘汰母猪量环比增长18%,同比增长96%。

冬季仔猪成活率下降,预计短期价格有一定的反弹。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2021年1月和2月规模场新生仔猪数环比分别-9.9%、-1.3%,3月数据环比为4.4%,根据仔猪数量预计5-6月生猪价格会有一波反弹,但不太可能再度突破1月高点价格。

现货价格下跌,屠宰量持续上升。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已实现15周持续回落,5月上旬同比下降29.3%,伴随价格下跌,全国屠宰量增长迅速,4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1800万头,同比增长41%。专家认为供应最紧张的时间已经过去,5-7月市场供应总体宽松,价格即使上涨,涨幅也将有限。

生猪养殖市场环境多变,成本控制尤为重要。原料端玉米价格持续上涨,从2000元/吨上涨到2850元/吨,涨幅达到42%,带动饲料成本提升,促使养殖成本大幅提升,自繁自养成本从12.5元/公斤上升到17元/公斤。回归猪周期,非瘟导致的高利润促使市场、资本、大众共同推动产能持续恢复,从养殖利润角度来看,以往周期都呈现出4年一个轮回的规律,本轮非瘟导致的超强周期是否也为4年等待后市印证。以当前19元/公斤的猪价来核算,市场不同养殖成本的利润离散度高,成本控制尤为重要。

企业通过低蛋白日粮的应用迎接周期下行挑战。低蛋白日粮的应用从降低成本、行业资源利用、国家环保战略及国际竞争角度均能发挥一定的力量。2020年全国养殖业消耗豆粕7000万吨,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可有效提高原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用量,减少进口依赖,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碳排放。企业2020年养猪豆粕用量占比小于9.8%,远低于社会养猪豆粕用量占比17.7%的数据,如果将企业低蛋白日粮应用推广至社会,年度可节省2041万吨的大豆,经济效益可节省182亿元,环保方面实现氮减排98万吨。

国内猪营养标准引用美国NRC猪营养标准,标准设计偏高,需国内自主设定适合标准。美国NRC猪营养标准对于真可消化赖氨酸设定偏高,企业自身通过多年的实验,认为谷物加发酵氨基酸可配置出无豆粕日粮,且对猪群生产性能无负面影响,并列举出不同氨基酸配比下豆粕减量程度及成本下降幅度。企业认为生猪养殖的豆粕减量为完全可行的方案,通过发酵氨基酸及猪营养需求研究,充分挖掘微生物合成蛋白,推广全玉米日粮,节省大豆蛋白。

从本次大会嘉宾的报告观点来看,行业正处于周期下行阶段,企业养殖成本普遍高位,养殖企业想获取竞争优势、穿越周期,未来需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提升生产效率,低蛋白日粮应用或许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我们认为,从长期趋势来看,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猪周期下行阶段,产能恢复迅速,但季节性因素依然会影响价格的短期波动,伴随国内产能持续恢复,为完成猪肉95%自给率目标,将来进口依赖度会持续下降。

从短期趋势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1-2月新生仔猪数量环比有较大幅度下降,1-3月仔猪价格上行印证当期仔猪紧缺情况,按出栏时间推算,6-8月标猪供给偏紧。从养殖利润角度来看,行业养殖成本高位为既定事实,1-3月仔猪价格持续上行意味着6-8月外购仔猪出栏成本维持高位,预计成本区间为24-26元/公斤,外购仔猪已持续一个半月的亏损期,当前能繁母猪生产效率不及常年,产能仍处于恢复阶段,养殖端持续近半年亏损为小概率事件。4月屠宰量达1800万头,同比大幅提升,根据民间反馈,5月屠宰开工率持续上升,肥猪存栏加速消耗中,消费的季节性回暖即将到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