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安居亚欧一隅的热带佛国
泰国:安居亚欧一隅的热带佛国
泰国,这个位于中南半岛中部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复杂的民族构成而闻名。从古老的素可泰王朝到现代的君主立宪制,泰国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变迁,形成了一个融合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特色的独特文明。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和地缘战略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个"安居亚欧一隅的热带佛国"。
地理与民族构成
泰国地处中南半岛的中部,以湄南河平原为核心,还包括泰北高原、伊善高原、克拉地峡等地。泰国主体民族为泰人,使用壮侗语族的泰语,泰人内部可以大致分为中部泰人(最大的泰人民系,人口超过2500万)、北部泰人(文化上接近缅甸掸邦、中国的傣、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等族群或地区)、东北泰人(人口约2000万,与老挝佬族群接近,人口仅次于中部泰人)、南方泰人(人口约1000万,生活在靠近马来西亚的克拉地峡,自然条件和部分生活习俗向南岛族群过渡)四大民系。此外,泰国国内还有南亚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等其他东南亚族群,高棉人、克伦人、马来人在泰国部分地区是主体民族。泰国华人及其后裔占比超过10%,包含华人血统的占比可能超过40%,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华人始终天然成为联系泰国与中国的纽带。泰国国际化程度较高,除了泰人和周边族群,泰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国籍、印度、欧美人作为游客、养老或劳工长期居住。根据新冠疫情前的统计,泰国外籍人士大约超过三百万,其中多数来自缅甸、柬埔寨,另外欧美人大约20万,南亚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约80万,还有一部分非洲、中东人士定居。泰国大部分人口信奉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或小乘佛教)。泰国是上座部佛教信仰人口最多的国家,宗教氛围浓厚,并且在国家政治运行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泰国近现代以来依托“宗教-国王-国家”三元核心推动国家建构进程,宗教的作用对国家和民族凝聚作用不可忽视。曼谷目前是世界佛教徒联合会总部所在地。
泰国地处东亚和南亚两大文明圈之间,泰人历史上由东亚南下进入湄南河流域,泰语和中国的壮语、傣语、黎语等同属壮侗语族(壮侗语族是否属于汉藏语系亦或是独立的语系还有争议),泰国与东亚的密切人文联系一直延续至今。南亚同样对泰国有很大的影响,其佛教信仰、文字等文化元素明显来源于南亚,南亚的元素同样深刻改变了泰国的语言、民间神话、王室礼仪等社会各方面。
不过泰国毕竟与东亚和南亚有明显的自然阻隔,长期下来依然发展出明显的自身特点,其上座部佛教为主的宗教文明形态,和东亚、南亚差异较大,泰国文化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极富特点的东南亚风貌。
上座部佛教分布
壮侗语族分布图
历史演变
泰国这片土地早期居民主要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孟人,这个民族今天也分布在缅甸。公元3世纪开始孟人建立了许多城邦,形成泰国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国家形态。
公元10世纪时,高棉人征服泰国地区的孟人城邦,将湄南河流域纳入到高棉帝国版图。这一时期,泰人在泰北山区形成了若干部落,并归顺高棉。13世纪开始,高棉帝国走向衰落,而北方的大理、南宋等中国的政权也陷入内外混乱局面,缅甸的蒲甘王朝亦被蒙古人入侵,南北压力的释放使得地处泰北的泰人部落获得了扩张的机会。13世纪中期,一支泰人进入了湄南河平原的素可泰,建立起素可泰王朝(暹),这是泰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13世纪末泰北地区的清盛部落统一泰北并以清迈为中心建立兰纳泰王国(八百媳妇国),此时素可泰王朝已经完成了对除泰北以外的今天泰国地区的征服。素可泰王朝继承高棉帝国的管理制度、文字,同时引进斯里兰卡改进过的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奠定了今天泰国的文化风貌。
14世纪素可泰王朝衰落,新的统治者以大城为中心建立起新的大城王朝(阿育陀耶王朝)。大城王朝时期,泰国的中央集权和君主制逐渐加强。1767年,缅甸的贡榜王朝入侵泰国吞并大城王朝,并短暂统治了一段时间。不过此时缅甸已经和清朝爆发战争(1765-1769年),后期部分缅军回撤,泰国的华人郑信(潮汕人)率军收复大城,并建都于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朝。吞武里王朝时期,泰国征服泰北、老挝,并一度控制了柬埔寨,奠定了今天泰国版图和泰-佬语族群的势力范围。1782年,郑信的部下在杀掉郑信后,自立为拉玛一世,迁都曼谷,建立起新的曼谷王朝,该王朝一直延续至今。1932年之后泰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王室成为虚君,但相比于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王室对军队、宗教等关键领域的掌控依然强势。
泰国在殖民时期成为英、法势力的缓冲国,是东南亚唯一未被完全殖民的国家。二战时,泰国与日本结盟,成为轴心国的成员。二战后,泰国成为美国的盟友,美国在泰国驻扎着军队,其驻军在越南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泰国实质上成为美国干预中南半岛的基地,泰国也借助美国的力量经略地区事务。凭借着和欧美的良好关系,泰国发展出口加工业有了独特的市场优势,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稳定的国内局势,成为中南半岛经济条件最好的国家,并且发挥着辐射周边国家的经济中心作用。
1997年的金融危机对泰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曾经一度繁荣的亚洲小虎经济陷入崩溃,并造成政权更迭。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泰国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脆弱性,也暴露了其国内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此后泰国政治交接屡次出现不顺,军队多次进行干预。泰国军方干预政治并非金融危机之后的现象,20世纪之后,泰国国内政坛始终处于群雄对立的局面,而外向型的经济使得泰国平原-山区、城市-乡村的贫富差距和对立持续扩大,各政治势力充分利用民间对立互相争斗,混乱的局面最终导致军队反复出面维持秩序并形成数次军政府统治。1932年后,泰国历经十多次军政府更替,直到目前依然处在艰难的政治制度重塑和过渡阶段。相比于其他中南半岛国家,泰国搭起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国家治理的架子,但政治混乱的局面使得这个架子依然需要不断改梁换柱,造成了一定混乱。幸运的是,泰国是二战后中南半岛上没有发生过内战的国家。
公元10世纪的中南半岛
公元15世纪的中南半岛
公元18世纪后期吞武里王朝势力范围,囊括了柬埔寨、老挝等地
内部结构
泰国国土主体为湄南河平原,另覆盖了泰北高原、伊善高原、克拉地峡等地,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核心平原+外围山地的国土空间结构。
泰国全国分为76个府+曼谷,各府人口规模接近中国的体量较小的县,个别地区中心城市所在的府体量接近中国一个中小型地级市。另外根据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可以将泰国分为4~5个大区,各大区的人口体量接近中国的一个大城市,面积则接近中国一个偏小的省。总体而言泰国整体人口密度并不高,但因为人口分布集中于湄南河中下游,使得以曼谷为核心的首都圈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其他地区人口密度明显偏低。
中部:中心城市为曼谷,人口大约2500万,泰国的主体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最为繁荣;
北部:中心城市为清迈,人口大约1100万,历史曾经是独立的国家,直到18世纪才被纳入泰国版图,直到今天仍然有相对独特的地区风貌,这里除了泰人,还生活着大量的汉藏语系族群,北部泰人历史上与缅甸的掸、中国的傣族有密切的联系;
东北部:中心城市为呵叻,人口大约2000万,这一地区又叫伊善(Isan),当地的文化与老挝接近,这片土地也是18世纪才并入泰国,保留了一定的独特性。目前这里是泰国最贫穷的地区,尽管民族冲突不剧烈,但贫困带来的其与国内富裕地区的地区差距和矛盾仍然是泰国国内重要的社会问题。此外,泰国东北有大约200万的高棉人。
南部:中心城市为宋卡,人口大约900万,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接壤的三个府,有相当多的马来人在此生活,是泰国民族和宗教冲突最严重的地区,泰南三府的分裂运动是泰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
泰国地理分区
泰国行政区划
地缘战略
评价泰国的地理特点,离不开对中南半岛的省视。中南半岛是可以成就一个世界大国的:横跨两洋,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前提是要将湄南河流域和湄公河下游平原整合在一起,治理水患,形成一个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历史上的高棉帝国做到了,也成就了一个东南亚大国,达到东南亚在古典时期的巅峰。整合了平原地区,同时需要控制半岛北部的云贵高原、南岭,方可确保安全。不过今天,中南半岛的北方屏障早已成为中国一部分,而中南半岛的大平原则陷入毫无尽头的分裂状态。在缺少北方屏障的保护下,缅甸、越南数次对中南半岛的征服企图都难免要顾及北方邻居的压力,而中国也确实在几次关键时刻,对他人试图干预中南半岛的行为,有意无意做出了反应,比如清缅战争、越南战争、中越冲突。
中南半岛可以大致分为藏缅语族为主的缅甸、泰语为主的泰-老挝地区、南亚语系(越南语、高棉语)为主的越-柬地区三大部分。泰国居于中南半岛正中间,同时占据一部分中南半岛最核心的中部平原,泰国理所当然是现在中南半岛的枢纽所在。但另一方面,泰国却远离最关键的湄公河下游地区。而且当前泰国的陆上安全屏障尽数掌握在缅甸、老挝,即便如今军事威胁几乎不存在,上游地区的生态和贫穷问题,依然成为两个山地邻国给泰国带来的巨大压力。泰国是中南半岛的枢纽,同时与马来半岛扮演着整个东南亚地区枢纽的角色。但泰国也仅仅是地区的枢纽,并非地区的重心所在。因为中南半岛的核心在湄公河下游平原,那里集中了5600多万人口(柬埔寨+越南南部),而泰国的7000万人口中,只有约不到3000万分布在湄南河平原上。在中南半岛之上,泰国枢纽地位凸显,但核心角色不足。
泰国是东南亚一个完美的民族国家模型:有一个主体民族,有独立的宗教体系,国土空间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同时泰国的邻国普遍经济条件不如自己,泰国也成为辐射周边的经济中心,这与历史上东南亚传统的“曼荼罗”体系非常相似,泰国可以说是今天东南亚最符合这个模型的国家。泰国的经济实力也助推其文化影响力走出国门,泰国的旅游业、影视作品已经成为这个国家非常耀眼的招牌。如果单纯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泰国是第三世界里相当成功的案例。
不过正如墨西哥一样,一个亚非拉的地区大国终究受困于周边环境,难以跻身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南半岛与中美洲一样,是可以成为世界级大国的策源地,而历史上墨西哥也的确发挥过西班牙日不落帝国枢纽的角色。但目前这两个地区分裂和松散的状态,使得各自依然还是全球边缘板块。亚非拉地区本就强势的基层环境和松散的组织形式,使得民族国家的构建也充满着挑战,国家需要与基层的部落、家族争夺民心,在国家层面依靠强势人物或集团成为不得不接受的手段,这也导致独裁、军政府反复在亚非拉历史上出现。
泰国在中南半岛枢纽地位凸显,而核心角色不足,使得其在贸易中转、经济辐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自身却缺乏维护地区稳定的实力。凭借和欧美的良好关系,泰国在战后建立起较为发达的出口制造业,成为重要的硬盘等电子设备的生产国,泰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明显领先周边国家。由于地处中南半岛的枢纽位置,周边国家的劳工源源不断进入泰国寻找生计。但中南半岛本就是一个较为分裂的地域,泰国在其中虽然经济上较为发达,却并没有表现出压倒周边的综合实力,近现代中南半岛的几次地缘政治争夺中,泰国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保有余、对外干预能力不足、依赖域外势力维持地区影响力的特点。殖民瓜分的时期,泰国也成为了英法两大势力的缓冲国,二战时期,泰国试图借助日本的力量控制中南半岛,战后泰国借助美国力量发挥中南半岛的枢纽作用。
泰国占据辐射中南半岛的最佳位置,向西北是辐射中南半岛缅甸乃至整个“佐米亚”山区的门户,向东南是联系湄公河流域的前沿。然而自身实力有限,不足以成为中南半岛上压倒性的力量。泰国的经济水平在地区尚可,却高度依赖出口,受制于海外市场的风吹草动。而光鲜亮丽的、依赖海外市场的经济系统集中在曼谷周边,以及少数度假岛屿,而泰国仍然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泰北高原、伊善高原(东北)之上,他们远离曼谷的繁荣,却承受着泰国经济的风吹草动。拉美化是描述拉美国家现代化困境的词汇,但有些特点也何尝不是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软肋。泰国的问题也同样离不开地区和阶层的贫富差距、畸形发展的大城市和萧条的农村、经济依赖海外市场等脆弱之处。泰国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民族国家,具有较为成功的国家建构,也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佛教为特色的文化圈层,但泰国也面临着内部新的阶层分化、大环境不确定性强的挑战。
中南半岛地形图和主要平原地区:湄公河下游平原是承载人口的核心,湄南河平原则是中南半岛的枢纽,能够将两大平原合并在一起才有问鼎中南半岛的可能
泰国人口密度
泰国民族地图
泰国南部地区:泰国最南端的三个府,北大年、惹拉、那拉提瓦,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北大年苏丹国,1909年并入泰国,当地主要使用一种用泰文书写的马来语方言(亚维语),泰南三府目前是泰国民族和宗教冲突最剧烈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