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与龙饰:解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龙文化
龙脉与龙饰:解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龙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更深深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建筑。从风水理论中的龙脉概念,到建筑装饰中的龙形图案,龙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龙文化,探索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风水理论中的龙脉
龙脉是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风水术士在考察山川形势时,遵循"地理五诀",即龙、穴、砂、水、向,其中"觅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龙脉被视为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它不仅影响着自然环境,更被认为与人类的运势息息相关。
万山之祖昆仑山,古人认为天下龙脉发于昆仑
在中国的风水学中,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祖,被认为是天下龙脉的发源地。根据风水学的观点,昆仑山承载了天上五气,同时也是阴阳交汇之地,具有五种形态,堪称万山之首。从昆仑山发出的五条山脉,其中三条向东南延伸,被认为是中国历代所视为龙脉的主要山脉。
龙脉与城市选址
龙脉的概念不仅体现在风水理论中,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和布局。以北京城为例,《天下舆图总考》指出:"天下之山三大干,北干起自昆仑阗颜至白登西,一枝为壶口、太岳,南析城,历恒山、钟燕山,转天寿,尽于碣石、海。"由此可知,北京城位于北干龙的路径上,而天寿山则是北干龙的正结,也就是北京城的龙脉之所在。
新疆特克斯县以八卦布局筑城,传说其雏形是由南宋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勘定
在城市选址中,除了对"来龙"之主山的辨别,还要观察隶属主山之环卫诸山的好坏,辨明山之群体关系,即察砂。在风水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特达尊崇、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所谓"四神砂",它们是位于吉祥地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小山,风水学中将它们命名为:青龙(位于左)、白虎(位于右)、朱雀(位于前)、玄武(位于后)。
建筑中的龙饰
龙的形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屋脊、门楣、雀替、斗拱、碑头到墙体等部位,龙的形象千姿百态,气势雄伟,展现了丰富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上海豫园龙头墙
以山西太原晋祠创建于宋代的圣母殿为例。晋祠圣母殿是一座木构建筑,由基座、梁柱结构体系和屋顶三部分构成,而这座大殿从上至下都与龙文化息息相关:基座上栏杆下方石雕着龙头,用以排泄雨水;基座上的梁柱结构中,前下檐8根木柱上各有一条木雕蟠龙,它们姿态各异、威猛生动,仿佛是大殿的守护神,也象征着圣母殿尊贵不凡的地位;正脊两端是龙形正吻,正脊正中的脊刹下方则雕刻着两个相背的龙形吻兽,正脊的正面还镶嵌着两对双龙戏珠的琉璃图案。此外,屋顶上的戗兽、角兽以及套在仔角梁上的套兽都呈现出龙的形态,使得整个屋顶处处可见龙的身影,令整座圣母殿因龙饰的生动丰富而更加光彩夺目。
遗留至今的龙形瓦当,显示着岁月的痕迹
明清时期,龙饰成为了皇家宫殿的主要装饰元素,而北京故宫则将龙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故宫的殿宇台基外部都饰有吐水的螭首,其中三大殿的台基以汉白玉制成,共计有1142个龙头,雨天时可观赏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殿宇的三层台基上则环绕着汉白玉栏杆,共计有1458根,柱头雕刻着云龙,形成了龙的海洋。进入太和殿内,可以看到金龙宝座、金龙屏风、金龙藻井等装饰,殿内还有贴金和玺彩画,以及六根沥粉金漆龙柱,与万条金龙的装饰相辉映,构成了金龙的世界。隔扇裙板也以龙为装饰,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太和殿顶上的琉璃大吻,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每只都有着清晰的龙纹,被称为龙吻。这些大吻不仅具有威武的外观,而且在建筑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安置在屋顶正脊的两端,封固了前后坡和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处,有效防止了雨水渗入。这些装饰元素使得故宫更加雄伟壮丽,展现了龙在中国古代建筑营造领域的独特地位。另外,故宫隔扇上的金缸、匾额和玺彩画,均以龙为饰,龙文化渗透于故宫建筑的每一角落。
西汉四神瓦当,从左至右依次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战国时期,燕下都的双龙纹半瓦当(左图)。汉代青龙纹瓦当(右图)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恩殿石雕螭首
龙在建筑上的形象,通常采用石雕、木雕、窑冶、彩绘、雕錾、铸造等方法制作。石雕有御路、须弥座、望柱头、碑座、泉口等。木雕表现在梁柱、天花、藻井等上面。据考证,三国和南北朝时,龙的形象还是建筑物的"保护神",那时的建筑物曾装有一种奇妙的装置——"龙舌",建筑的屋脊两头分别有一个仰起的龙头,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后根连接着一根细细的丝,直通地下。在发生雷击的时候,电流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到了避雷的作用。那时神州大地,庙宇、古塔如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遭受雷击的记载却很少见。
从风水中龙脉对人心理的影响到龙在建筑装饰艺术中的普遍应用,再到"龙的舌头"对建筑的保护作用……自古至今,象征高贵、神奇、吉祥、雄伟的龙,在中国古代建筑营造领域的地位首屈一指,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