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空白!海南文昌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填补空白!海南文昌建成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2024年11月30日晚,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次发射任务。这一重大工程从一片荒芜之地到如今的航天"母港",不仅填补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空白,更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1月30日晚,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近年来,商业航天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朱雀二号火箭成为全球首款连续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双曲线二号验证火箭实现国内首次复用飞行……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航天发射,占全年航天发射总量的39%。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与稀缺的发射资源之间的矛盾,海南文昌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被选为建设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地点。2022年,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商发)成立,目标是在一年半内完成项目建设,两年内具备执行发射条件。
然而,摆在海南商发面前的是一片荒芜之地:一条伸向海边椰林的土路、一处围挡、一台打桩机、十几个工人,其他什么也没有。人员短缺、经验不足、技术空白……种种困难接踵而至。
面对挑战,海南商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边抢工期,一边建队伍;一边学理论,一边想架构。通过“老带新”“师徒结对”等方式,将散落在各地的近400名航天技术人才凝聚在一起。设计团队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硬是将图纸一点点磨了出来。
2022年7月6日,发射场举行开工仪式;2023年12月29日,一号工位竣工;2024年6月6日,二号工位竣工;2024年6月30日,发射场具备执行发射能力;2024年8月16日,长征十二号合练完成……直至成功执行此次首发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范瑞祥评价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补齐了商业航天链条缺口,也为我国大规模低轨星座组网任务等提供强有力的发射保障,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位于海南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拍摄的喷水试验(6月30日摄)。
没有先例可循的“大创作”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号工位本是为长征八号火箭设计的专属发射平台,工程队伍创新采用地面导流锥技术,不挖深坑、不建止水帷幕,通过高压喷水完成降温降噪。二号工位则打破了“一箭一位”的传统思维,首次尝试打造通用型接口,目前可适配19个型号火箭的发射需求。
发射场还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即火箭水平组装、水平测试、水平运输,再通过液压起竖装置实现快速起竖,极大缩短了等待时间。这种模式体现了商业航天对效率和成本的双重追求。
在管理模式上,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强调商业属性,注重高效益、低成本。例如,通过优化设计节约建设成本,采用市场化采购机制提升采购效益,探索技术区厂房由火箭卫星公司自建自测的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保证质量方面,发射场同样毫不含糊。一号工位塔架安装误差每层不到0.3毫米,发现施工隐患即使损失近百万元也坚持重新生产。在合练期间,通过“彩排”暴露并统计出8个问题后立即整改,确保“风险归零”。
在海南文昌拍摄的树立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大门外的火箭模型(6月29日摄)。
努力成长为一名“航天人”
在发射场工作的经历,对许多人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旅程。员工住宿条件简陋,方圆几公里没有像样的饭馆和超市;工作强度大,常常需要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大家追求航天梦想的脚步。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最难过的是“时间关”。公司详细列出149项工作的工期和进度,实施挂图作战。许多员工为了项目,甚至一年都没有回家。加注系统负责人何艳为了让丈夫照顾家庭,选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2023年9至10月,项目进入最关键施工期时遭遇了漫长的暴雨季,发射场工地一片汪洋。但工人们没有退缩,大雨时室内施工,小雨时冒雨施工,雨停了连夜赶工。为了清除加注系统软件故障,技术人员顶着一个月的漫长煎熬,用“笨办法”逐个排除;为了应对台风,职工们抢着转移公司重要物资,个人物品被吹得不见踪迹。
在不断的质疑声中,海南商发所有员工完成了蜕变:从茫然到自信,从怀疑到热爱,从挣扎到奉献,从“不是航天人”变成“都是航天人”。
工人在位于海南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转运设备构件(2023年1月23日摄)。此时该工位已基本完成前期土建工程,开始进行设备安装施工。
航天港激活“未来产业”
商业航天具有广阔前景。本次发射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由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承担研制。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认为,商业卫星首次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是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也证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火箭派联合创始人万美则直言“这是一条万亿元级的新赛道”,将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分析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约2.34万亿元。
在杨天梁的构想中,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像一座机场一样”不断提升发射能力和效率,发挥商业航天“母港”基础设施的作用,以“航天+”不断拓展“未来产业”。
目前,海南构建了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航天旅游和“航天+”产业,通过谋划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项目“四梁八柱”,布局建设星箭产业园,加快建设卫星超级工厂,火箭装配厂房已具备保障合练任务能力。其中的卫星超级工厂,预计明年6月下线第一颗试验星,有望形成每年1000颗卫星的批产能力。
近年来,在航天发射场和海南自贸港航天产业政策的吸引下,星际荣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等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已经进驻或计划落地文昌。其中,星际荣耀已经开工建设总装测试厂房;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已经在海南建立长征八号火箭组装厂,年产量预计50枚;深蓝航天计划建设火箭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及回收厂房。
此外,商业航天高频率发射将带来航天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刘红建说,“航天+旅游”可以发展观光、青少年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望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周边打造一个新型的“航天小镇”,让周边老百姓通过配套服务业增加收入,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海南自贸港建设,也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机遇。”范瑞祥表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可以充分发挥商业发射场主场优势与自贸港政策优势的叠加效应,成为商业航天的孵化器,加快产业生态体系和国际合作,并推动“数据出海”“卫星出海”,让宇航产品、卫星应用服务等中国航天品牌“走出去”,助力世界航天事业发展进步。
与此同时,商业航天发展不断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计算等技术,让航天技术加快走进大众生活。樊锋表示,未来全球一小时快递、真空制造、太空采矿、太空旅馆、星际旅游等新业态将不断壮大成熟。
对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新的挑战在路上;新的机遇,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