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维和军人的两次马里之行:从热血出征到忠诚守护
一位维和军人的两次马里之行:从热血出征到忠诚守护
一位维和军人的两次马里之行,一段跨越时空的英雄传承。从初次出征时的热血沸腾,到再次踏上这片动荡土地时的沉着冷静,郝建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4年1月17日,伴随着颁奖词的宣读,一位身着礼服、胸戴奖章的军人登上集团军“强军先锋”颁奖典礼的舞台。十几名头戴蓝盔、身着作训服的战士,演绎着反映维和官兵风采的短剧《蓝盔日记》。舞台大屏幕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蓝色的联合国旗交相辉映。
然而,就在一个月前,这位军人还身处动荡不安的西非马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守卫和平。执行任务中的点点滴滴,都被记录在分队发放给每名官兵的“蓝盔日记”中。
郝建雄的勋表
从军之路:从国防生到维和勇士
2005年,郝建雄考入长春理工大学,成为一名国防生,所学专业面向空军或海军的技术岗位。然而,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热播,让他感受到了军人的血性和拼搏的意义,最终选择成为一名陆军指挥军官。
在原蚌埠坦克学院参加岗前培训时,他从参加过“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的学员队队长郭继伟那里,明白了“指挥员要以素质立身”的道理。第一次5公里考核,他紧紧跟着第一梯队,直到用近乎机械的脚步冲过终点。这次经历让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2015年,他带领连队参加集团军专业抽考,在9个课目中获得8个“优秀”,排名建制连第一,荣立三等功。2016年,听闻维和战士申亮亮英勇牺牲的消息,他在日记中写下:“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国家,但和平需要我们去坚定捍卫……”第一次萌生了“头顶蓝盔当勇士”的想法。
首次维和:在非洲红土地上践行使命
2017年,他所在部队改革调整后,与申亮亮生前所在部队同属一个集团军。2019年,得知集团军抽调人员组建中国第7批赴马里维和警卫分队,他主动报名。经过五天五夜的连续奋战,他们高标准搭建好指挥营地。
那片炙热的非洲红土地,全年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一路上,弥漫的黄沙、崎岖不堪的泥土路和重重设置的关卡,让他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贫瘠和动荡。执行维和任务的400多天里,警卫分队巡逻护卫里程达两万公里,有效处置突发情况10余起,在危机四伏的任务区擎起一块捍卫和平的坚固盾牌。“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他们常常听到如此赞叹。
郝建雄第二次赴马里时留影
再赴马里:传承英雄精神,续写和平篇章
2022年,集团军再次抽组力量,组建第10批赴马里维和部队。作为合成营营长并有过维和经历,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这一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继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之后,中国军队第二次派出步兵分队。维和分队类型的拓展,展现了中国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形象,背后是中国军队能力的提升。
身份的变化,也让他对于维和使命的认识发生改变,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紧贴实战的训练提升能力素质,应对马里愈加严峻的安全形势。他向联马团总部提出的每月进行一次联合演练的建议获得采纳,分队处置各类突发情况的场景被录成视频,转发给各个战区观摩。
去年年底,他们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回国。飞机起飞时,他从舷窗再一次望向守护过的这片非洲土地。身旁的战士郝平锦问他:“营长,维和任务结束了,你觉得我们给马里人民带去了什么?”他的脑海中闪过不久前在驻地附近的恩丹戈小学捐助的场景。“谢谢你们,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想要一个美好的未来……”当时,孩子们穿着他们捐赠的短袖上衣,唱着期盼和平的歌谣。他望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和瘦小的身体,仿佛看到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荣誉时刻:胸前的勋表见证军旅人生
集团军“强军先锋”颁奖典礼上,他走上舞台领奖。主持人问他:“郝营长,由于长期在外执行任务,你刚刚佩戴上勋表,有什么感受吗?”他低头看了一眼胸前的4排12枚略章。“感觉将军旅人生都戴在胸前,非常自豪。”他郑重地回答。
“如果有一天,维和部队再次需要你,你会如何选择?”主持人接着问道。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犹豫:“只要组织需要,我随时再启征程!”
本文原文来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