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电脑股价暴跌背后:从AI明星到财务质疑
超微电脑股价暴跌背后:从AI明星到财务质疑
2024年8月28日,人工智能“网红股”超微电脑(Super Micro Computer)盘中出现暴跌,收盘下跌19.02%,盘后再跌6.99%。这家在AI热潮中一度暴涨15倍的公司,为何会遭遇如此剧烈的市场抛售?其背后的故事,揭示了科技股投资的复杂性和风险。
财务质疑引发市场恐慌
超微电脑股价暴跌的直接导火索,是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公司(Hindenburg Research)发布的一份做空报告。这份报告详细列举了超微电脑存在的四大问题:
过往的会计操纵指控:2020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超微电脑在2015至2017财年非法提前确认超过2亿美元的收入。
关联方交易和制裁规避:公司创始人、CEO梁见后的兄弟领导的关联公司Ablecom Technology,每年与超微电脑进行数亿美元的关联交易。
持续的不当收入确认:前员工Bob Luong指控公司在2020年重新上市后仍有虚假收入确认行为,销售团队每个季度末都会与经销商合作虚增数字。
其他公司治理问题:前CFO Kevin Bauer在帮助公司重新上市和解决SEC指控后不久就离职,引发外界对公司治理的担忧。
这些指控不仅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也导致公司推迟披露全年财报。虽然超微电脑声称并未对已公布的2024财年业绩进行任何修改,但这种延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疑虑。
与英伟达的深度绑定
超微电脑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于英伟达的芯片供应。作为全球领先的AI服务器制造商之一,超微电脑与英伟达的合作关系密切。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公开感谢梁见后在创业初期的支持,两人交情超过15年。
然而,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超微电脑需要大量备货英伟达的芯片,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很容易导致库存积压。此外,英伟达每推出新一代芯片,超微电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产能扩张的双刃剑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AI服务器需求,超微电脑正在积极扩大产能。公司计划在台湾和马来西亚建立新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然而,这种扩张也带来了显著的成本压力。
2024财年第四季度,超微电脑的毛利率降至11.2%,远低于上年同期的17.01%。公司管理层将这一下滑归因于与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往来以及新液冷服务器的高比例,这些都需要在供应链上进行额外投资。虽然管理层预计随着新产能的释放,毛利率将逐步回归14%-17%的目标区间,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行业竞争加剧
超微电脑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戴尔科技、惠普企业等传统服务器制造商都在积极布局AI服务器市场,而这些竞争对手往往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广泛的客户基础。此外,一些大型云服务提供商也开始自研服务器,进一步压缩了超微电脑的市场空间。
展望未来,超微电脑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财务透明度;优化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率;同时,还需要在保持与英伟达合作关系的同时,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只有这样,这家在AI浪潮中崛起的明星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