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开启成长之门
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开启成长之门
感觉统合训练在特殊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等特殊儿童而言,这种训练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性,还能显著改善注意力、语言和社交技能。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逐步克服感觉统合失调带来的困扰,实现全面发展。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项神奇的训练吧!
感觉统合失调:特殊儿童的隐形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通俗地说,就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微的障碍。”这种障碍并非智力问题,而是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问题,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
具体表现包括:
- 触觉问题:如躲避接触、讨厌被触摸、爱发脾气等
- 前庭感觉功能问题:如特别爱玩旋转的凳椅、行动笨拙、容易跌倒等
- 本体感觉功能问题:如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等
感觉统合训练:开启特殊儿童的成长之门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简称SI)是指脑对个体从视、听、触、嗅、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导的不同感觉在脑干部份做组织统合,如此中枢神经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并感到满足。
这种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由原来焦虑的情绪变为愉快,在积极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对意志想象进行挑战。
针对性训练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径
触觉训练: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训练器材有按摩球、波波池、平衡触觉板。适应症包括爱哭、胆小、情绪化、怕陌生、笨手笨脚、怕人触摸、发音不正确、偏食、挑食、注意力差、自闭、体弱多病等。
前庭平衡觉训练: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系统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组织神经健全、前庭平衡及视听能力完整程度。训练器材包括圆筒、平衡踩踏车、按摩大龙球、滑梯、平衡台、晃动独木桥、袋鼠袋、圆形滑车。适应症包括身体灵活度不足、姿势不正、双侧协调不佳、多动、爱惹人、语言发展迟缓、视觉空间不佳、阅读困难、自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跌倒、方向感不明、学习能力以及习惯培养不起来。
弹跳训练: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系统,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训练器材有羊角球、跳床。适应症包括站坐无相、姿势不正、情绪化、身体灵活度不够、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发展迟缓、阅读困难、胆小、情绪化、笨手笨脚、视觉判断不良、触觉发展不假、关节信息不足。
固有平衡训练:调整脊髓中枢
实际案例:看见改变的力量
在山东省莱阳市,社工们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和其他综合服务,帮助52名脑瘫儿童实现基本生活自理,38名脑瘫儿童进入校园跟班就读,106名脑瘫儿童能够独立行走。例如,15岁的曦曦在社工的陪伴下,从一个情绪化、不配合治疗的孩子,逐渐变得开朗,最终顺利回到学校。
哈尔滨星家圆教育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改善多动症状。一位母亲创办的这家机构,20年来帮助了600余名孤独症患儿,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训练方法),结合蒙台梭利教育,左右脑及全脑训练,对儿童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开发潜能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持续支持是关键
家长赋能:社工通过搭建脑瘫儿童家长互助交流平台,提供一周一次的喘息服务,帮助家长学习舒缓压力的技巧,满足社交等情感性需求。同时,社工还协助家长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成立自助互助小组。
认知教育:通过提供培智教育服务,帮助脑瘫儿童学习日常使用的汉字、加减法等技能,并从语言训练、智能生活、运动康复、自理能力、社交技巧五个方面开展主题小组活动。
资源链接:社工协助家长了解和申请医疗救助政策,提供脑瘫疾病防治“明白纸”,解答有关医疗救助方面的问题,倡导早发现早治疗。
榜样引领: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如脑瘫患者刘晓琳自学写作、成为网络作家的故事,激励其他家长和孩子,改变“照顾脑瘫儿童,就是吃饱穿暖”的偏差认知。
感觉统合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特殊儿童能够克服感觉统合失调带来的困扰,实现全面发展。让我们携手为这些特殊的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