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纪实影像照见未来”活动开幕,首日探讨纪实影像与教育的关系
“2024纪实影像照见未来”活动开幕,首日探讨纪实影像与教育的关系
11月29日,“2024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系列活动在广州图书馆纪录片中心启幕。活动首日以“教育”为主题,通过主旨论坛、纪录片展映等形式,探讨纪实影像与教育的关系,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
教育影像为教育提供镜子
在主旨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纪实影像里的中国教育、纪录片疗愈、纪录片教育的意义、纪录片与图书馆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实践分享,从不同维度探讨纪实影像与教育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结合经典纪录片《毛坦厂的日与夜》《镜子》《零零后》片段,围绕纪录片与中国教育作主旨发言。
他认为,中国教育在城乡、地域有显著差异,而教育影像为教育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大家看到教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教育不能只看眼前成绩,更不是看中考、高考的学校。教育的成功是要看孩子一辈子,是否能达到幸福、健康的人生。”作为影视工作者,他希望共同努力,让大家看到不同的人生的风景和可能。
执导《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等作品的纪录片导演任长箴从纪录片教育与说教的区别说起。
她提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不光针对孩子,也是针对成年人自己的终身教育,最终目标是变成“一个更对的人”。她提出,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首先是要共情,要知道“好”的另一面是什么。
此外,任长箴还现场播映与周轶君导演合作的短片《学会老》,与观众进一步探讨影像与教育如何贯穿整个生命历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宋素丽回顾了自己与影像的结缘与研究之路。
自1993年接触电视编导工作后,她在工作与研究中逐步意识到了纪录片在青少年心理的作用,并把注意力投向影视艺术心理学。
她牢记纪录片大师司徒赵敦的嘱托,致力于从纪录片疗愈的角度出发,将纪录片美学传递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社会公众。
策展人、执导纪录片《成为妈妈》等作品的纪录片导演贾怡以“看见生命”为题,介绍自己在广州图书馆、北京公立高中及自身家庭教育中用纪录片进行教育实验的经历。在她看来,纪录片的声音画面叙事是直击心灵的语言,是能够直观地改变人的感受的。
从多年的纪录片教育实验中,她总结出经验:“小孩要找到自己的意义,而不是完全在于别人的认可。当你给小孩空间的时候,他们会找到他们想做的事情。”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梳理了纪录片、图书馆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记录是文明的方式,也是文明的载体。纪录片是目前保存信息的最好载体、获取知识的最佳手段、产生认识的直观材料及文化叙事的理想场域。
图书馆是纪录片最安全的保存地点、最开放的传播平台、最宏阔的关联界面和最持久的传承基地,同时还肩负着文献服务、社会教育和文化空间的使命。
论坛最后,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提出了影像赋能教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的影像化,即让影像帮助人们走进知识殿堂。第二阶段是全息影像教育,通过裸眼3D等手段让人获得沉浸式体验。第三阶段则是定制化私人教育,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高速公路等科技手段能够实现针对个人背景的因材施教。
活动搭建沟通和交流桥梁
当天下午,系列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第二季)》展映交流会在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举行。活动展映了该系列的第四集(新西兰篇),并邀请该片导演任长箴、分集剪辑师朱筠来到现场,与观众聊聊教育领域的新鲜事。
在交流环节中,分集剪辑师朱筠分享了《他乡的童年(第二季)》的拍摄故事。
任长箴导演则对教育有独到看法。她认为,观察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为观众提供了教育的不同可能性,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此同时,教育无处不在,教育不是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
针对当下时代的教育、纪录片海外拍摄的调研、制作及法律授权等问题,现场观众踊跃与主创团队进行互动。
“2024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系列公共学术及展映活动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9日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本次系列活动由广州图书馆联合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等机构共同举办,将聚焦“教育”“致敬纪录片大师”“城市文旅”三个维度。
“纪实影像照见未来”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年。通过该系列活动,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希望搭建起学界、业界与观众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让观众深入了解行业,让行业听到观众的声音,共同为纪实影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