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糖尿病测血糖方法,用好测得准更省事!
最全糖尿病测血糖方法,用好测得准更省事!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包括监测的时间段、频率、注意事项以及不同人群的控制目标。
在糖尿病的广阔天地中,有五驾马车并驾齐驱,它们分别是:糖尿病教育如明灯照亮前行的路,饮食控制似精心编织的网,运动则像舞动的旋律,血糖监测如忠诚的守护者,以及药物治疗作为坚实的后盾。糖尿病,这位以高血糖为名的代谢性疾病之王,一旦被其选中,血糖的监测便如同每日的呼吸般不可或缺。
糖尿病,这位慢性病的贵族,需要患者自己细心地照料和管理。血糖,这位敏感的公主,受到饮食的盛宴、运动的舞蹈、情绪的乐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而合理的血糖自我监测,就如同一位细心的侦探,不仅能洞察血糖的微妙变化,还能为医生提供宝贵的线索,助力他们调整用药或饮食运动的策略。它更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现在,让我们揭开血糖监测的神秘面纱,探讨其中的一些必须知识。这些知识,如同指南针,将引导我们走向健康的彼岸。
一 为什么要监测血糖:
- 及时了解血糖水平
- 有效监控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 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
二 要测哪些时间段的血糖:
各时间点血糖的适用范围: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毫摩尔/升~6.1毫摩尔/升,它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餐前血糖是指各主餐前的血糖值,有助于观察疗效,指导用药,有利于检测出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进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从吃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有利于检出高血糖,餐后血糖正常值应该<7.8毫摩尔/升。
睡前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监测的频率:
血糖监测的频率与时机,如同指挥棒般,需精准地根据每位患者病情的旋律来定制。在平稳的乐章中,病情稳定期,可如诗如画地安排每周一次的空腹血糖与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监测,每两周至三周再为全天的七个关键节点(即三餐前,三餐后两小时,以及睡前)谱写一曲详尽的血糖变奏。
然而,当病情如狂风骤雨般波动,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如舞者般灵活地调整监测步伐,每日四至七次的血糖测量,或是每周两到三天的全天血糖追踪,直至旋律重回平稳。
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瞬间,如运动后的喘息未定,或是饮酒后的微醺之际,这些时候低血糖的威胁如同暗流涌动,此时血糖的监测就如同灯塔,为患者指引方向。同样,在感冒发烧、情绪波动,或是身体不适的微妙时刻,随机血糖的监测就如同敏锐的触觉,帮助患者感知身体的变化。
总之,血糖监测的频率与时机,需如音乐家般细腻地把握,为患者谱写出健康与稳定的旋律。
1、血糖测量的方法:
测量血糖的方法是否正确对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掌握合理准确的血糖测量方法和熟悉其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如下:
首先,要定期对血糖仪进行校准,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不符时,此时建议到医院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
其次,测量血糖前用温水或中性肥皂洗净双手。用75%的酒精消毒指腹,待干后再进行采血。
正确的采血方法是选择指尖两侧皮肤较薄处采血,无名指指腹两侧取血最好,因为其两侧血管丰富,而神经末梢分布较少;在这个部位采血不仅不太痛而且出血充分,不会由于出血量不足而影响结果。采血过程中避免过分按摩和用力挤压针扎部位,缘由是这样不仅会挤出血,还会挤出一部分皮肤的组织液,对血液标本造成稀释,使得血糖的测试结果偏低。
最后,要控制好血糖仪开机和采血的时间,待血糖仪出现滴血标记后将血滴于/吸入试纸条上,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测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重要:监测睡前血糖的重要性
在寂静的夜幕下,大约九至十点的时刻,我们迎来了临睡前的血糖监测。这不仅是胰岛B细胞对晚餐后血糖高峰的一次总结汇报,更是它辛勤工作的证明。睡前血糖,如同一位守夜的哨兵,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它反映了胰岛B细胞对晚餐后血糖波动的掌控能力。
对于指导夜间用药或调整胰岛素剂量的策略,睡前血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避免我们陷入低血糖的危机之中。那么,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这位“守夜哨兵”的报告呢?
首先,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临睡前需与这位哨兵打个照面,确保它的数值稳定,以免夜间低血糖的偷袭。其次,糖尿病患者在评估药物治疗方案时,也需要这位哨兵的协助,它提供的睡前血糖数据是全天血糖谱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再者,当空腹血糖异常升高时,或许是“黎明”或“苏木杰”这两位不速之客在捣乱,而监测睡前血糖,便是揭开他们真面目的关键。最后,对于那些疑似夜间低血糖的朋友,睡前血糖更是你们不可或缺的守护者,一旦发现它的数值低于警戒线(3.9mmol/L),便要及时补充能量,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睡前血糖这位守夜哨兵的理想数值是多少呢?它与日间血糖,尤其是餐后两小时的血糖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一般而言,当它的数值大于7.0mmol/L时,我们可以安心入眠;而一旦低于6.0mmol/L,则最好在睡前一小时为它加餐。对于大多数年轻的糖友们,睡前血糖的最佳范围是4.4-8.3mmol/L;而对于年长的朋友,我们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适当放宽这个范围,但请确保它不超过11.1mmol/L。
此外,还有一位低调但同样重要的哨兵——夜间血糖。它通常在凌晨三点左右上岗,为我们揭示早晨高血糖的真相。有了它的帮助,医生便能更准确地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我们的血糖稳定在健康的轨道上。
必须牢记血糖控制目标范围
糖友必须明白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范围,糖尿病患者目标范围不要求血糖必须和正常人血糖范围一模一样。
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当血糖达到这个目标范围时,我们称为“血糖达标”。
上图摘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可以看到空腹血糖要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包括上面提到的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血糖)要求小于10.0mmol/l,只有做到血糖达标,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才会远离我们。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血糖目标范围只适合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某些特殊人群血糖控制目标有所不同,包括孕妇、老年人、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儿童、脆性糖尿病、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这些特殊人群,请一定要找到您的医生沟通,确定自己的血糖控制范围。
监测血糖的频率如何掌握?
绝大多数糖友在家测指尖血糖,如何掌握频率呢?
根据用药的不同情况,如下图,分为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即没有用药情况),非胰岛素治疗,(即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的大致三种情况,见下图:
下面图中不同情况,根据专家的推荐实现下面5种情况的监测频率。
情况1:即未用任何降糖药情况下如何监测血糖
情况2:口服药物在家如何监测血糖
情况3:每天打两次预混胰岛素的方案(常见打诺和灵30R或者诺和锐30针的情况)
情况4:即每天打一次长效胰岛素(例如打一次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
情况5:每次打4次胰岛素的方案,即每餐前打一次短效胰岛素,睡觉前打一次长效胰岛素。
亲爱的糖友们,为了您的健康着想,恳请您遵循以上五种血糖监测的指引,在家中细心观察血糖变化。每一次的测量,都是对您健康的一次守护。请务必将测量好的血糖数据,如同珍视的宝藏一般,细心地记录在专属的笔记本上,或是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轻轻一点,存入手机之中。当您踏足医院,与专业的医生交流时,这些记录将成为他们了解您身体状况的宝贵线索,助力他们为您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控糖方案。愿您的每一次努力,都能为健康加分,让生活更加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