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一场守护文化瑰宝的壮丽史诗
故宫文物南迁:一场守护文化瑰宝的壮丽史诗
1933年2月6日深夜,北平故宫博物院午门前,一队队士兵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在军警的严密护卫下,第一批2118箱故宫文物悄然启运,踏上了南迁的漫漫长路。这一幕,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大迁徙序幕。
烽火中的抉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华北局势日益紧张。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未雨绸缪,决定将文物精品南迁,以避日寇劫掠。然而,这一决定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议。原内政部北平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成立“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坚决反对文物南迁;文化界著名学者胡适、鲁迅等人也表示反对,鲁迅甚至写诗讽刺:“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面对争议,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坚定地表示:“土地失了,尚有收复可能,国宝一亡,永无复还希望。”1932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最终同意故宫古物南迁议案,这场关乎中华文化命运的文物大迁徙就此拉开序幕。
艰辛的迁徙之路
1933年2月7日凌晨,装载着第一批故宫文物的特别列车驶离北平,开始了长达数万公里的迁徙之旅。为了防止遭遇日军袭击,专列特意绕开天津,由平汉线转陇海线再转津浦线、京沪线,抵达南京浦口。此后,故宫近百万件文物分5批运往上海,再转运至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相继爆发,南京形势日趋紧张。南迁文物奉命再次西迁,分南路、中路、北路三路向西南大后方疏散。中路文物由重庆向乐山转移时,故宫博物院职工朱学侃在途中察看舱位大小时失足跌入未盖的舱口内,重伤身亡,成为为护送国宝献身的第一人。
文物守护者的传奇
在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文物大迁徙中,无数故宫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护着国宝的安全。他们不仅要应对战乱带来的危险,还要克服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在文物南迁期间,全面点查文物,编印《存沪文物点查清册》,为文物的安全保管提供了重要保障。
1934年,英国大学中国委员会建议由中国主办下一届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在行政院主持下,筹委会决定在出国前在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厦举办预展会。这次展览不仅满足了国内各界人士先睹为快的愿望,也为中国艺术珍品走向世界拉开了序幕。
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故宫文物南迁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是一次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在迁移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不仅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文物展览,还先后在伦敦、苏联等地举办展览,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魅力。这些展览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故宫文物开始准备东归,先将分存于四川巴县、乐山和峨眉的文物集中于重庆,再由重庆运回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1947年5月,开始分陆路、水运两路将全部文物迁运至南京保存。
历史的见证与启示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乱时期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与努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正如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所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都有让文物避开战火的迁移行为,但是像中国投入这么大、时间这么长、付出这么多的,全世界都没有。”
2010年,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温故知新: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活动。考察团一行先后到江苏、贵州、陕西、四川、重庆等省市,足迹涉及文物南迁路上很多有代表性的地点,为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的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历史,不仅是故宫博物院院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守护文化瑰宝的壮丽史诗。它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代,文化传承与保护都是一项神圣而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