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波斯的荣耀”文物展在上海开幕,展现中伊文明互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7: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波斯的荣耀”文物展在上海开幕,展现中伊文明互鉴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横亘在亚欧大陆上的丝绸之路。通过这片道路网络,不同文明之间不仅交换货物,文化上也互鉴互融。中国和伊朗,分踞于古丝路东西两端,拥有延绵数千年的交往与互动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日前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启幕的“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汇集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戈尔甘考古博物馆、拉什特博物馆、波斯波利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285件精美文物,为中国人提供近距离感受、欣赏古代伊朗丰富多彩文化、艺术和文明的机会,也呈现其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交融。


图为展览现场。(图/上海《文汇报》)

阐释古波斯文明的璀璨瑰丽

古代伊朗,是亚洲西南部的古老文明中心。公元前3000年始,生活在伊朗高原上的人们就开启了文明的进程。公元前7世纪,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强大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人称“波斯”。

本次展览通过“高原曙光”“辉煌时代”“信仰艺术”三个板块,阐释古代伊朗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步入展厅,年代最久远的一件文物是公元前1265年—前1245年的釉砖,它出土于乔加·赞比尔神庙遗址,底座的一侧刻有埃兰语楔形文字,书写着当时的国王名“翁塔什·纳皮尔沙”。这意味着,公元前13世纪,埃兰国王就在这里建设城市。

紧随其后,管流彩陶壶、釉下彩陶瓶、动物型陶、动物纹金杯等,体现了古伊朗人对动物的细微观察和精妙刻画,尤其是牛、马、羊等图案,表现出骑马民族进入高原的历史画面。

在独立展柜中展出的一件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有翼狮金来通”金光熠熠,是本次展览的封面展品,独特的造型将人们带到了伊朗艺术的辉煌时代。来通是一种圆锥形的酒具,据记载,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流行于从爱琴海到西亚的广阔地域。展厅中展出了数量众多的来通,如动物陶来通、牛首陶来通、羊首陶来通,但金来通独此一份。这件来通结合了有翼的狮身和近乎锥形的垂直杯身,杯身上端饰有一圈莲花图案,其下饰有平行的凹槽线。狮子呈张嘴伸舌状,头部、颈部和胸部覆有鬃毛,前爪自然着地。双翅末端饰有三排羽状花纹,末端向前弯曲。类似形象可见于苏萨的釉面砖和波斯波利斯的浮雕。


图为展出文物。(图/上海《文汇报》)

“通过这个展览,一方面向观众阐释古波斯文明的璀璨瑰丽;另一方面也呈现中国和伊朗对古代丝绸之路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让观众更好、更直观地理解‘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樾说。

印证中伊交往的悠久历史

展厅中,集中展出的60余枚银币,是古代伊朗与中国早期交流的见证。在中国史籍中,西汉时称伊朗为“安息”。公元前后,到达“安息”的中国使节发现,这里的钱币不同于中国的方孔圆钱,而是“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从展出的这些银币可以看出,正如汉使所记录的,古代伊朗钱币的正面都是历代国王。

新疆出土的萨珊风格织锦和波斯铭文银碗,集结于同一展柜中,生动展现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古丝绸之路的繁荣。王樾介绍,这些器物极具波斯风格,一部分可能是西亚、中亚地区工匠的作品,一些则可能是中原地区工匠根据西亚文化意趣仿制、改良的成果。

如果把晋唐时期的织锦、银碗看成贸易物资从西向东的输入,那么展览末端呈现的一组阿尔达比寺的中国明代瓷器则是从东向西的输出。阿尔达比城位于伊朗西北部,公元14世纪,伊利汗王朝的萨德尔丁为自己的父亲营造陵寝和清真寺建筑群。建筑群内最有特点的就是“瓷屋”,高大穹顶之下的内壁上,数以千计不同形状的壁龛里面存放着来自遥远中国的瓷器。它们无声诉说着:古代伊朗和中国保持着频繁的相互往来。


图为观众在展览现场参观。(图/上海《文汇报》)

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业部部长赛耶德·埃扎图拉·扎尔加米表示,本次展览是促进团结与和平的一次无私献礼,在讲述伊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文明的同时也印证了中伊交往的悠久历史。“相信展览能够开启两国文化交流、对话的新篇章。”

“本次展览掀开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定位为‘世界文明馆’的新篇章。以此展览为始,我们未来将推出更多的与世界古代文明相关的主题展览,让上海博物馆成为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展示平台。”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