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闽菜经典:佛跳墙领衔的福建传统名菜与特色小吃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24: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闽菜经典:佛跳墙领衔的福建传统名菜与特色小吃

福建菜(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福州菜为主干,融合闽南和闽北的美食特色。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鲜料理丰富,同时注重清鲜、酸、甜、咸、香的口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闽菜和福州菜的经典菜品,包括佛跳墙、荔枝肉、黄鱼、肉燕、福州鱼丸、捞化等,让您领略福建美食的独特魅力。

台湾俗谚中称福州人来台湾有“三把刀”:剪刀、菜刀、剃头刀。意即福州人来台湾多半从事裁缝师、厨师或理发师。尤其是厨师这一行,把福州菜带进台湾,对台菜发展影响深远,位在闽江出海的马祖列岛受福州菜影响更大。

“闽菜”(福建菜)特色完备、自成一格,位列中菜八大菜系之一。“闽菜”即以闽东地区的福州菜为主干,加上闽南及闽北的美食。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海鲜料理多是一大特色。福州菜大量运用红糟、糖、醋及虾油,注重清鲜、酸、甜、咸、香,口味多偏向甜和酸,尤其福州人特爱甜,传统连炒个青菜最后都要撒上糖,但近年因为健康养生关系,走向少盐少糖少油的趋向,现代的福州菜已经没有那么酸甜了。台湾台南美食偏甜,可能也与早年福州厨师将重糖的特色带来台南有关。

福州菜汤类多是一大特色,一桌菜里总有数道是汤品,如佛跳墙就是,闽式佛跳墙汤头较清爽,是可以喝的。

闽南厦门一带小吃众多,和台湾很相似。闽北靠山地,喜好偏辣。福建西北方的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以茶入菜是近年的新特色。

闽菜著名的菜肴有佛跳墙、红糟鳗/鸡、荔汁肉,肉燕、海鲜米粉、各式米粉等。小吃则有福州鱼丸、捞化、光饼、鼎边糊、海蛎煎、海蛎饼、沙茶面、闽式烧饼、芋泥等等,非常丰富。

佛跳墙

最有名的福州菜当属“佛跳墙”。最初为清代福州银局官员在家中宴请福建按察使周莲,主料为鸡、鸭、猪,原料约为10多种,用绍兴酒坛精心煨制而成。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

周莲自家的厨师郑春发在这次宴会上帮忙料理,学会这道菜加以改进,口味更胜。某次周莲宴客,坐中文人即兴赋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雷同。从此普遍称此菜为“佛跳墙”。

1904年,郑春发买下1865年创立的“三友斋”餐厅,并改名为“聚春园”,成为今日福州著名的酒店,并号称是佛跳墙的创始店。

闽式的佛跳墙是汤类,台湾的佛跳墙应是受香港改良佛跳墙影响(如加入鱼翅),演变成以吃料为主,汤少而浓,相差蛮大的。

荔汁肉

“荔枝肉”是清朝末年,一位叫王宝山的福州师傅发明,他专长是糖醋口味的菜肴,在福州厦门一带很有名气。后经福建巡抚许应騤的举荐,于1896年应召进宫,到御膳房掌厨。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品尝他做的菜肴后大为赞赏,封他为“抓炒王”。

荔枝肉是福州传统名菜,将猪瘦肉切成十字花刀,炸后卷缩成荔枝形而得名,佐以番茄酱、香醋、白糖、酱油等调料而成,酸甜可口,而酸甜正是传统福州菜特色。正统荔枝肉搭配荸荠,但现在常搭配马铃薯(土豆)或芋头。

醉排骨

醉排骨是福州传统名菜,是一种糖醋排骨,由带骨排骨加上番茄酱、黄酒、酱油、芝麻油、蒜蓉、白糖、香醋等作佐料制作,常搭配芋头,味道酸甜很开胃。醉排骨风味近似荔汁肉,但醉排骨通常是带骨猪肉,外觀顏色也不像荔汁肉紅豔,荔汁肉不帶骨。

全节瓜/黄鱼

闽南语中腻称黄鱼为“瓜”,黄鱼是浙闽一带常见的美味,尤以野生黄鱼最尊贵。福州人爱吃黄鱼,新鲜黄鱼清蒸就很美味。

海蛎煎

“海蛎煎”是蚵仔煎的原型,是闽南地区特色小吃并传到台湾,台湾的粉浆比较软,并且更重酱汁,吃起来口感不一样。“海蛎煎”也随福建移民带到东南亚,在新加坡泰国等地都有。

海蛎饼

那么“海蛎饼”呢?是将海蛎及配料裹以面糊下锅油炸,这道小吃传到台湾变成“蚵嗲”,另外马祖的“(虫弟)饼”也就是海蛎饼,但有店家改为包肉片、粉丝。

红糟鳗

炸红糟鳗是很代表性的福州菜色,做法和台式炸红糟鳗很像,马祖人也非常爱吃。做这道菜火候很重要,要炸的香酥不油,鳗鱼肉质细嫩之外多了红糟的香气。因为鳗鱼有骨头,吃的时候要小心。

红糟鸡

红糟健康养生,又能去除腥味。除了红糟鳗,红糟鸡更加普遍,酒酿味稍重。在马祖喜欢在“老酒面线”加上红糟鸡。

肉燕

“肉燕”是将猪肉打成泥,再混入地瓜粉,做成类似馄饨皮,再包猪肉馅,也称“肉包肉”。“肉燕”吃起来外皮比馄饨要Q弹,相当美味。台湾很少能吃到“肉燕”,在马祖有。

福州丸

福州丸是包着猪肉末的鱼丸,台湾也吃得到。

闽式烧饼/光饼

福建有多钟传统烧饼,并有简单的口味变化,有些有包馅。金门金沙镇沙美老街有间“闽式烧饼”很好吃。

金门闽式烧饼

福州菜有著名的“光饼”,相传明朝时,名将戚继光在闽南一带打击倭寇、海盗,因为敌军出没不定,要追剿就必需提高机动性,因而发明了“继光饼”(简称“光饼”)这种野战口粮,中间打个洞可以串起来方便携带,部队就可以简单填饱肚子好快速追剿敌军。

光饼在福建有数种变形,有的有包肉馅、有的没包馅;有点扁平一片、有的较膨;有的有洞、有的没洞,不一而足。胡椒饼原名叫“福州饼”,因为福州人发音口音重的关系被误会为“胡椒饼”。

光饼传到马祖,改良成较膨的形式,切开口像汉堡一样,夹蚵仔蛋或是竹蟶炒蛋,是豪华版光饼。传统光饼吃起来较乾硬,马祖的加以改良,如汉堡贝果一般,比较符合台湾人的口感。

捞化

捞化是“捞兴化粉”的简称,是一种米粉汤,是福建很普遍的庶民小吃。福建省莆田兴化的米粉自北宋以来就享有盛名,也可以换用面条,通常加入海鲜、猪肉等配料。

太极芋泥

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有道小吃是芋泥,从餐厅当路边摊都有卖。是以芋头煮熟捣烂后加上红枣、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猪油等制成,常作为闽南宴席上的压轴甜点,还有豪华版的八宝芋泥。

相传清朝名臣林则徐在广东当官时,洋人请他吃冰淇淋,没吃过的他看着冒烟,以为很烫就用口吹气,结果被洋人笑他土。后来林则徐回请洋人吃饭,就命人做一道福州家乡的芋泥请洋人吃,外表看起来是冷的,内部其实是很烫的,洋人一大口吃下去烫的哇哇叫。

台湾有人把这个传说改成林则徐回请洋人吃宜兰菜“糕渣”,但林则徐是福州人,跟糕渣一点关系都沒有,是個穿凿附会的謠言,大家別相信。

闽北武夷山一带有美味农家菜和紫溪粉(一种米粉),当地人早餐就开始吃紫溪粉,喜欢配油条,整天都吃得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