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撒谎往往事出有因!纠谎其实并不难
小孩撒谎往往事出有因!纠谎其实并不难
孩子说谎可能是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当第一次听到孩子口中说出谎言,许多父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小孩子,怎么就会说谎了呢?到底是从哪儿学的?
孩子爱撒谎,家长很担心
恩恩前两天被妈妈狠狠教训了一顿,因为她骗妈妈说单元测试的成绩还没出。然而,恩恩妈妈在收拾房间时,却无意间发现试卷被折成小块藏在课外书里,打开一看,考得“一塌糊涂”。
恩恩妈妈生气的,不仅是女儿成绩不理想,更因为孩子才三年级就开始撒谎骗人了。
椒江王女士的儿子乐天,刚上小学四年级。在王女士看来,孩子学习成绩虽算不上优秀,但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游,平平稳稳从没让父母操过心。可自从上了四年级,乐天却越来越贪玩,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看电视,作业拖拉不说,还经常未能完成作业。
一开始,王女士对此并不知情,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她这才了解到,原来这学期儿子出现“叛逆”心理,在学校经常不交作业、上课开小差、学习成绩也下降得很快。“我们很着急,除了担心他成绩下降以外,更担心他说谎,可孩子正值青春叛逆期,怎么说都不听。”
孩子说谎,事出有因
“我没碰到他,他就打我”调查后却发现,孩子之间动手是相互的;“我作业没带”事实上,是偷偷放在书包里没有写;“这支笔是我捡的”结果,却是偷拿了别人的笔;“我爸爸妈妈不在家,所以背书没签字”其实是压根没有背……张女士的担忧,也是如今不少家长正面临的一道难题。
孩子撒谎好像张口就来,有时神情坚定,好像真是那么回事,老师和家长如果不仔细想想,可能真会相信。
“以上的这些情况,我们在校园里也是屡见不鲜。”临海小学老师汪雅丽告诉记者,相关研究表明,撒谎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所以当遇到孩子撒谎时,先别急着发火。孩子说谎,必然事出有因,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往往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是想象力与现实混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想象力依然非常丰富。但有时,他们会将想象中的事物当作真实事件来讲述,从而产生了“谎言”。在汪雅丽看来,这种混淆并非故意欺骗,而是孩子探索新思想、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其次是逃避惩罚或获取利益。孩子可能因为知道说实话会带来风险,如受到惩罚或失去想要的东西,因此,选择用谎言来逃避惩罚,或获得想要的东西。
也有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某些情境时,可能会感到不安或恐惧,如害怕被批评、被孤立或失去重要的人。为了应对这种不安和恐惧,他们选择撒谎来保护自己,避免面对不愿接受的现实。
“我还碰到过不少孩子,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等的关注和认可,于是选择撒谎。”汪雅丽说,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或获得赞扬,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心理需求。
“言传”更要“身教”
既然搞清了孩子撒谎的原因,那么,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在汪雅丽看来,当孩子表现出爱撒谎的行为时,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培养诚信品质,才有助于孩子们走向未来正确的人生道路。
在这之前,父母首先要树立自身的正确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在于“言传”,更多是在“身教”。诚实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在许诺孩子的同时,一定要自觉履行诺言,否则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言而无信,从而产生失望。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偶尔说个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同样,身为老师,也应该起到榜样作用,在学生们面前做到言行一致,强调诚实的重要性,成为孩子们的诚信榜样。
“父母还要学会与孩子建立坦诚、信任的沟通关系,让他们知道即使犯了错误,也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支持。”汪雅丽说,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撒谎迹象时,首先可以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并承诺不会因为一次错误而对他们失去信任。
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同样也不例外。对于孩子,家长们要抱有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允许孩子犯错,并尝试理解孩子撒谎的动机和原因,通过倾听和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帮助他们找到更健康、积极的方式来表达。
宽容式教育,也并不等于不讲原则。尤其对于是已经脱离幼儿期、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诚信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一旦触犯底线,那么没有让步空间,必须要让孩子明确诚信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不妨多向孩子普及诚信教育,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向孩子传递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引导孩子思考撒谎的后果,以及诚实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汪雅丽说。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校共同努力。“不论是在校还是在家,老师都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安慰,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汪雅丽说,孩子的成长之路急不得、慌不得,只有和他们一起不断反思、改进,才能共同收获更好的自己。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