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自《思乡》音乐分析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7: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自《思乡》音乐分析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作品流传很广,他的艺术歌曲既有古诗词作曲也用现代诗人诗作加以创作,旋律与歌词的结合往往相得益彰。
代表性的作品:白居易的《花非花》、王灼的《赋登楼》、辛弃疾的《南乡子》、韦瀚章的《思乡》《春思曲》、龙榆生的《玫瑰三愿》等等。
今天文章就是对《思乡》进行一系列详尽的音乐分析。
本文适合演唱以及演奏这个作品的同学,同时对声乐老师而言,对思乡这首作品也有一定的教学启示作用。
如果看完觉得对您的工作生活有所帮助,请帮我点一个免费的赞。谢谢。
文章我们会从歌词、曲式、旋律发展、钢琴伴奏、和声调性等角度由浅及深梳理。
《思乡》是黄自与韦瀚章第1次的合作,歌词质朴清丽,浅显而又带有深意。同时,交代了时间“清明过后”,地点大概是在水边的亭台高处,环境中目力所见有抽丝的柳条、涓涓水流、水中落花,双耳所闻那高低起伏的杜鹃啼鸣,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像一颗石子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湖面一般,激起了作者(词中之人)的情绪,涌起某种悸动。这种悸动,我们可以联系一下思乡这个标题,结合杜鹃叫声的典故,联系此中之景,不由得怀念家乡!
歌词如下:
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
更那堪墙外鹃啼,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
我愿与他同去!
曲式也严格按照歌词的停顿来分,分为两大部分,即A与B段,共有4个乐句,4个乐句彼此独立而又有内在联系。
这个作品的曲式一般会做成是并列单二部曲式,前有3小节前奏、中间有4小节间奏、最后3小节尾声。(后文会介绍另外一种曲式可能性以及内部附属结构的层次。)
歌词和曲式的部分暂时先讲这么多,重点在旋律发展。
要谈旋律的发展,这首作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那就是a乐句的前五个音“#F——G——♭B——D——C”(动机I)
从位置来看,是弱起的三音到强拍两长音的进行。
从形态来看,是连续4个上行和一个下行二度级进。
从外音方面看,第一个#F音是装饰G的倚音,第四个D音是装饰C的倚音。
从音程度数来看,小二度——小三度——大三度——大二度。
这个五音动机贯穿全曲各个乐句之中,有的明显有的隐藏。后文会按照乐句先后顺序来陈述。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一般会与人声相辅相成,正如3小节前奏所提供的信息,前五个音明显来自a乐句动机,仅仅把第三第四个音的音程距离拉宽至纯五度,这样动机五音去除外音就是主三和弦的分解,用以确立主调♭E大调的地位。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前奏的最后2小节直接点出A段结束句“不如归去”的旋律,这种前后之间用钢琴伴奏与人声交相辉映的做法一定是黄自先生的巧思而有意为之,而其后主题也是如此操作,体现出情意绵绵的感情。
钢琴伴奏除了前文所述跟人声之间产生情意绵绵的互动之外,还有其独特的造型魅力,见后文间奏。
全曲的调性主调为♭E大调,期间有短暂经过属方向关系小调g小调,进而转到属方向大调♭B大调,最后回到主调。
和声手法上大多采用了功能性、稳定性较好的和弦,而在歌词情绪起伏之处,采用了色彩性、动力性较强的和弦。由于动机里使用有强拍的倚音外音手法,我们分析和声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常用的三和弦+七音或+九音构成的非功能性和弦,它们同样具有辨识度。同时,由于钢伴的造型需要,间奏的引入部分强调横向线条而弱化纵向和声,所以和声手法可简略化处理。
前提条件基本差不多了,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
现在我们将按照音乐的发展的顺序来行文。
前奏细节前文已介绍,和声是I|V7(V9)|I.
A段分为a、b两句,长度皆为4小节一句。
a乐句旋律内部是1+1+2的组合,动机向下模进。
#F——G——♭B——D——C
♮E——F——♭A——C——♭B
C——♭E——G——♭B——♭A(去除一些装饰性的音)
同时在这三处模进之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一条下行四音音阶。也就是D——C——C——♭B——♭B——♭A,而这种二度的下行进行,对应的是钢琴伴奏中的落提技巧,也就是前文所言情意绵绵的“始作俑者”。只是,节奏上比起人声缩减了一倍。
而连贯起来是D——C——♭B——♭A这个下行四音音阶又是另外一个隐藏的动机(动机II),同样地,它也贯穿始终。
刚刚单独了解了a乐句的人声,其实,在人声的三重下行模仿进行的同时,钢琴伴奏与人声像是二声部卡农一般,错位发展彼此交织。钢伴从前奏中脱胎而来,先经历与a乐句一致的三个下行模进,而后,意料之外与a乐句呈反向进行,此处甚妙!


按一般规律而言,此处的人声模进到了最低点,钢琴伴奏应该延续之前形态向下处理,而,黄自先生此处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副属和弦进行到副主和弦的上四度强进行,反而是让第一乐句的结束出乎意料。
而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更好的接上b乐句。
结合和声就能理解
a乐句和声:
I(前奏最后一小节)|IV|I6|V7/II|II.
半终止处并非使用稳定的功能和弦,例如V,而使用了V7/II解决到II的“属——主”强进行,这让a乐句结束较仓促,同时,不稳定的II也带有较强的动力性,亟待进行到后方和声,这为b乐句的进入打通了道路。
b乐句的歌词中的“更那堪”,是词中之人的情绪开始上扬之体现,黄自先生这里的旋律很好的迎合着歌词的内在需要,采用动机I+动机II的组合。"G——♭A——C——F——♭E——D——C——C——♭B".
G——♭A——C——F——♭E这是五音动机I的发展,脱胎于前奏的五音。而F——♭E——D——C的下行四音音阶级进,结合节奏,源于动机II模进(与钢琴伴奏的落提技法一致),C——♭B,这是动机I弱起部分的裁截。
而后,歌词里的“一声声”,结合诵读,黄自先生设计唯一一处三连音节奏来处理歌词,以一字对一音形式,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后文还有一处旋律三连音,但是以一字对三音)
歌词中的“鹃啼”,就必须要有一点生活经验,杜鹃鸟常听到的是四声形式,前两个较高,后两个较低,类似下行模仿进行,我没达用文字来形容它的叫声,没听过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一下。
而词人在这里,他听到的鹃啼音就好似是说“不如归去”。
A段的点睛之笔前文有介绍,也即是b乐句的最后四字“不如归去”,此处的旋律直接引用前奏的2-3小节旋律,形成遥相呼应的联系。
b乐句和声:
V7|I|II6 V7(V9)|I.
如前文所言,词人的情绪很明显因为受到墙外鹃啼的影响,而产生了更大的波动,于是,原本已经起伏的情绪再一次升华,黄自先生则很巧妙的使用了钢琴伴奏,来让两种不同的情绪之间实现完美的过渡,一来能够推动歌词的内涵发展,二来使前后的伴奏织体渐进过渡,不至于突兀。
此处间奏共4小节,可分为两个层次,2+2的组合。前两小节还可以拆分为1+1,这四小节都来自于动机I,伴奏织体由分解和弦织体改变成混合形态织体,左手出现八度双音动机式二度下行,这也为c乐句的使用连续的八度音阶下行式发展埋下伏笔。
同时因为#F的持续性出现,调性由此转变为g小调。
前两小节着重强调的是横向的线条,和声偏次要,一小节强,一小节弱,通过把高音位置的G——♭E低八度重复处理来模仿四声杜鹃的啼叫声,这是歌词文本与钢伴之间的又一次交相辉映。
后两小节确立中介调性g小调地位,旋即转至♭B大调。
和声如下g小调:I46|IV(IV7)|♭3VII/V V7|I.
c乐句按歌词分应为5小节,可我比较中意处理为6小节,也就是其后一小节的整小节休止也包含在乐句内。
C乐句的篇幅是全曲最大,首先是歌词字数较多,其次是内在感情发展更充分,最后是钢琴伴奏的变化、和声效果以及调性变化较大,综合造就了c乐句的膨胀。
旋律的写法跟歌词连接紧密,这一句中出现了有较长时值的休止,似乎是词中之人在酝酿情绪。
旋律一反A段上下环绕形式模进发展,而采用直上直下进行,刻画歌词内涵,极具画面感。
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①G——♮A——♭B——#C——D.这是动机II的反向处理。此处的调性已经转至♭B大调,钢琴伴奏左右手呈反向进行,结合力度的渐强,动力性张扬。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将调性转回主调♭E大调。
阶段②是动机II的延伸,调性回归主调,钢琴伴奏在阶段①接触上拉宽,回到最初的分解和弦式织体,人声旋律从最高音G下行级进运动十度到♭E,这个下行似是表现词中之人在亭台上望向水中落花,并对它发问这一动作的细节描绘。
尔后,反行大跳六度止于VI音。在这时,人声已停止,钢琴伴奏却延续情绪,填补人声空白的,两个小节使用动机模仿手法,结合上离调色彩和弦,让c乐句在歌词、旋律、审美内涵上统一起来,达到完美境地。
c乐句和声如下:
阶段①g小调I=♭B大调VI VII7/V(间奏最后一小节)|V2 I6 ♭3VII6/II V7/II|V7 #5V7 I.
阶段②♭B大调I=♭E大调V|I|IV(IV7)|II6 |VII7/V.
阶段①和声手法较为复杂,有重导和弦的变体解决、也有副导和弦的增六和弦及其连锁进行,还有属变和弦所带来的增三和弦效果。
通过和声可以看出,之所以c乐句应当处理为6小节的原因是因为和声在第5小节II6处还未停止,继续延续到下一小节,同时,钢琴伴奏也延续前一小节模进发展,唱歌的人情绪在这里不能断,要保持在框架中。
最后一句d乐句共4个小节,在第三小节主音长音处,钢琴伴奏尾声与人声重叠两小节,所以,尾声部分应处理为3小节。
最后一句歌词从表面看,貌似是落花对与词中人上一句问题的回答,可转念一想,落花并没有感情,它不能回答词中之人的期待。其实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是假借落花口吻来表达词中之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与A段最后结束鹃啼的“不如归去”相呼应,升华主旨。
在本文的最初,我们提到过还有第2种曲式的可能性存在,这第2种曲式结构可以认为是再现单二部曲式。
原因是最后一句的旋律G——♭A——♭B——C——F——♭E.是来自动机的模进同时辅以宽放手法。同时,钢琴伴奏的高声部情意绵绵的级进下行,与A段伴奏结合紧密。
基于此,可以把作品的第4句理解为再现句。
当然,如何选择曲式结构,在于你们自己的看法,合乎逻辑即可。
第四句+尾声的和声是:
K46|V7(V9)|I|I|I.
纵观全曲,只有第4句的终止式是最稳定的。第一句停在II;第二句停在I五音旋律位置;第三句人声停在II6,钢伴停在VII7/V。只有第四句采用完满终止式,并且采用长时值I的根音旋律位置,具有收拢性。
正文已经完结,四千多字,写了整整一天。
这个作品我第1次弹应该是在2012年,这么多年前前后后跟不少朋友合作过,对这首作品我的理解可能深刻一些。文章可能稍显拖沓,再者我本人不是文学专业而是音乐专业,无法使用更华美的辞藻来形容作品的文学性,还请大家原谅。
本想最后总结一番,其实也没必要了,我觉得写的已经非常详尽了。
我是黄博航,感谢您的阅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