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70位老兵口述亲历战争
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70位老兵口述亲历战争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70位老兵的战争记忆
2023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本名为《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的书籍正式问世。这本由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陶德言和新华社辽宁分社前社长曹智主编的专题报道成果辑录,收录了70篇志愿军老战士的采访录,为我们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普通士兵的真实经历。
书中,我们听到了老兵们讲述“什么是不惧‘粉身碎骨’的牺牲精神,什么是烈火焚身时的钢铁意志,什么是坚守坑道的饥渴与煎熬,什么是几十小时飞行起落训练后升空‘拼刺刀’的壮举”。这些生动鲜活的回忆,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志愿军战士的英勇。
口述历史的价值: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录方式,其价值在于它能够补充和丰富传统历史叙事。正如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潘宏所言:“口述史的研究对象是参与和见证历史的人,受访者的大众特性是口述史不同于传统历史研究的重要特征,是口述史发展呈现蓬勃生机且极具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
在《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战事记录,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这些口述史料,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感受“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的不同凡响。
口述历史: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口述历史不仅是一种史料收集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正如学者刘亚秋所言,口述史“提供了深挖人的精神世界的社会性的方法”,它“以个人的口述为起点,基于人的生命实践,富含主体性和情感性特征,但其勾勒出的是一个囫囵的整体,有极强的社会性特征,蕴含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能够发现许多传统史料中未被记载的历史细节。例如,在郝太庆老人的口述中,我们得知了“红华”这个名字的由来,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四川红华的历史,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抢救性保护:与时间赛跑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口述史料正面临消失的风险。据统计,目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平均年龄已达94岁。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进行口述历史的采集,许多宝贵的历史记忆将永远消失。
正如核工业离休干部郝太庆所说:“我总觉得我还能再干个几年!”这句话反映了那一代人“闲不住”的精神面貌,也提醒着我们,这些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兵们,他们的记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结语: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这句歌词,是对抗美援朝战争最深情的诠释。通过《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这本书,我们得以聆听那些亲历战争的老兵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这些口述史料,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我们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提供了生动教材。
让我们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铭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