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里的浙江味道:三大名糕与十种经典吃法
年糕里的浙江味道:三大名糕与十种经典吃法
近了,近了,春节的脚步近了
来了,来了,浙江的“省饭”来了
如今的阿浙不再是普通的阿浙
这里是糯叽叽爱好者的天堂
年糕脑袋的梦中故乡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年末将至,岁序更新,年糕又成了浙江人餐桌上的“顶流”。
年糕,从诞生之时便一统食物江湖,南派苏州糖年糕、宁波水磨年糕,北派黄米年糕,华南派红龟糕等,鲜香美味,各具特色。
慈城年糕:世界上最好吃的年糕
如果年糕来一场大比拼,那么MVP非浙江莫属,而浙江年糕中的佼佼者则是慈城年糕。
传说中,战国时期,吴王沉湎酒色,伍子胥在宁波慈城作战,预感国家有难,就偷偷以糯米制砖,埋在阖闾城下。后来伍死吴灭,又逢荒年,百姓们挖地三尺,靠着糯米砖度过了荒年。因此,浙江人一直相信,慈城年糕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年糕。
慈城年糕也叫宁波水磨年糕,以前制作年糕时,只是干磨成米粉再蒸熟,这样做出的年糕弹性和黏性不足,而早在明朝,慈城人就革新技术,挑选优质梗米,搭配城中的山泉水,先“水磨”成米浆,再用米浆制作成年糕。经过精挑细选制作的原材料,放入笼中猛火蒸透,手工舂捣,最后大小均匀、白嫩细滑的年糕就制成了。
在宁波,慈城年糕有一种独特的吃法——年糕饺。刚出锅,趁着年糕还热乎,赶紧用调好味的芥菜、香干、咸菜、笋丁做馅料,喜欢甜口的也可以用白糖、黑芝麻或者黄豆粉裹进年糕团里。手里拿着一个热乎的年糕饺,外嫩里香,一口下去驱散了整个冬日的寒气。
新昌年糕:炒年糕天花板
路边的小摊上总是不缺炒年糕的身影,但要论炒年糕“天花板”,还是要看新昌的。
新昌年糕采用优质的高山梗稻米,清水浸泡3-5日后,沥干水分,再经过捣、磨、蒸、舂、压等工序,大伙同心协力、各就各位,把握好每一个节点和工序的力度与分寸,最终制出色、香、味、形俱全的新昌年糕。
新昌炒年糕不似路边那样切片炒,而是要炒成条状,加入冬笋、猪肉、胡萝卜、蘑菇等先炒后煮,煮到汤汁粘稠,冒着咕咚咕咚的声响时就可以出锅了。放上灵魂鸡蛋丝和大蒜叶,那叫一个对味!吸满汤汁的年糕“culiu”一下就溜进嘴里,带着浓郁的香气和家乡的味道,抚慰游子的乡愁。
丽水年糕:黄米粿别具一格
虽然黄米年糕多属北派,但浙江丽水也有自己的黄米粿年糕。黄米粿主材料是梗米,用豆腐柴、硬壳柴、山茄子等五六种灌木烧成灰后,过滤熬煮制成柴灰汁,再用柴灰汁浸泡梗米,一天一夜后,经过蒸制、捶打、塑形、晾凉后,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黄米粿就做好了。
黄米粿的口感比北派黄米年糕更加细腻,但与浙江其他年糕不同的是,它颜色金黄、自带碱香。吃法也百变,任你蒸煎炒炸还是下火锅、蘸酱油都好吃。
但最吸引人的吃法应当属烤黄米粿。烤黄米粿对烧烤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把黄米粿放在微微明灭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气不能太大,不然外皮烤焦,内部却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面,两侧受热均匀,这样才能烤制出外酥里嫩的黄米粿。烤好后再撒上辣椒面、孜然等烧烤酱料,其滋味完全不输雪花大鸡排,而且口感劲道,越嚼越香。
做年糕的“花样108式”
老浙江人都知道,年糕好不好,不用配任何东西,咬一口年糕就知道了。在浙江,简简单单的桂花和年糕也能做成“童年白月光”。不放一点配菜,只用白糖与桂花简单翻炒,滋味就通过味蕾深深烙在心间。
许晶在歌中唱:“远处阵阵的风吹麦浪,邻家小妞也笑弯了腰,饿了就飞奔着跑回家,翘首等候,锅里的桂花炒年糕。”在桂花飘满城的秋日,来一碗这样的桂花炒年糕回忆童年,相信平日严格控制的卡路里也会偷偷放你一马。
如果卡路里一年能放假两次,一次贡献给桂花炒年糕,另一次就在大年初一。软烂的赤豆粥搭配Q弹的年糕,在入口即化的同时又富有嚼劲,丰富了口感,又香甜十足。大年初一的早上来一碗赤豆年糕,新的一年也能红火顺利。
不论是作为主食,还是作为配菜,年糕都是餐桌上不可忽视的存在,甚至有时候会像宫保鸡丁里的花生米一样让人上头。梭子蟹炒年糕里,一直以来占据“C位”的梭子蟹也只能沦为配角,年糕趴在梭子蟹身上,吸满了蟹香浓郁的酱汁,一口爽滑,一不留神就滑进心尖。
年糕不只可以“糯叽叽”,还可以“咯嘣脆”。经过烘焙的年糕松脆香酥,虽然外形看着小巧玲珑,但吃了才知道米香浓郁、满口生香,搭配不同味道的调料,一口一个简直不要太上头!
年糕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成长,“把年糕做出花”背后,是浙江人对生活的热爱,对阖家欢乐、日子红火的美好祝愿,浙江人的品格也如年糕一般,坚韧爽朗,越“捣”越有生命力。
听说浙江有100多种年糕做法,你还知道哪些呢?你最爱的年糕又是哪一块呢?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