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时长与心理健康关系获新证:7小时最佳,晚睡需警惕
睡眠时长与心理健康关系获新证:7小时最佳,晚睡需警惕
“每天晚上,你是否都在与失眠作斗争?或者即使睡着了,也总是做噩梦、频繁醒来?长期的睡眠问题不仅会让你白天精神不振,更可能悄悄损害你的心理健康。最近,贝勒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睡眠时间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睡眠建议。
睡眠不足,真的会让人变“疯”吗?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大规模睡眠行为研究发现,无论你是“早起鸟”还是“夜猫子”,晚上1点后入睡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分析了超过73,000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发现晚睡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神经发育障碍(MBN)、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研究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教授Jamie Zeitzer博士表示,研究结果出乎意料,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试图推翻这些发现,但未能找到其他解释。睡眠专家Wendy Troxel博士也认为,晚睡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特别是决策和情绪调节方面的损害。
每晚多睡46分钟,生活会更好吗?
贝勒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每晚增加46分钟的睡眠时间,可以显著提升感恩、适应力和生活质量等积极心理状态。这项研究通过对1000多名参与者进行为期两周的睡眠干预,发现增加睡眠时间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增强社交能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传播。
研究负责人、贝勒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C. Nathan DeWall表示:“我们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损害一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使他们更有可能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而增加睡眠时间则能显著改善这种状况。”
7小时,是中年人的最佳睡眠时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教授团队则从睡眠时长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对于中年及以上人群来说,7小时是最佳睡眠时长。无论是睡眠过多还是过少,都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分析了近50万人的睡眠数据,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或超过8小时的人,其认知能力都比睡眠7小时的人差。此外,睡眠质量差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也更高。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睡眠?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要保持一致。研究表明,睡眠规律性高的人早逝风险降低20%到48%。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遮光窗帘,避免过多光线干扰褪黑素的分泌。
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晚餐不要吃得过晚或过饱。每天进行适量运动,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
放松身心:睡前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或温水泡脚等放松活动。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合理安排日程:避免过度工作和压力积累,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长期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应及时咨询医生或睡眠专家,必要时进行专业的睡眠治疗。
睡眠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通过调整作息习惯,改善睡眠质量,我们不仅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还能预防多种健康问题。记住,良好的睡眠是一种投资,它能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更多的精力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