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到鳞:解读中国龙的文化密码
从角到鳞:解读中国龙的文化密码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兽,其形象和象征意义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龙不仅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龙的原型、形象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神秘生物的前世今生。
生肖动物十二种,辰龙是唯一虚拟动物。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源于伏羲之世,龙马河图,是古老的传说。虎为山中王者,龙为王者吗?当然为王者,可人们闻虎色变,却不曾闻龙色变。有人说,龙的形象取自星象,也有人说龙取自气象,还有人说,龙为鲤鱼跃龙门后所化,当然,更少不了蟒蛇所化之说,这么多说法,到底哪个是龙的原型?实际上,龙是多元的组合,龙的创造也是多元复合的。本期我们共读《生肖的变迁》,一起溯源龙的原型。
探讨龙的原型,“雷电说”“霓虹说”“蟒蛇说”“鲤鱼说”,等等,都显得独木难支,原因就在于龙的创造是一个历时长久的庞杂工程,非一时一事之功。虚拟的龙,给生肖文化平添了许多话题。其实,遥想当年以生肖遴选者的眼光看,龙并不是虚幻的存在。龙能够与其他十一种生肖为伍,因为古人相信世上真的有龙。
龙是虚拟的神物,其形象饱含着各种文化信息。宋代罗愿《尔雅翼》引王符的话说,民间画龙,“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说。三停,画龙的整体布局:“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将龙分为三段,造型曲折而优美,灵动如腾如飞。九似,画龙犹如各种动物形象的集锦——“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对于龙形的描述,这已很完备了。由这一特点,现代学者闻一多引申出他的学术观点:龙为图腾,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说龙,且由龙角说起。
二十八星宿由角宿始,角宿即东方青龙之角。至尊至贵的龙,头上是一定要长角的。虬龙无角,《离骚》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螭龙也无角,《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无角曰螭龙。”诚然,这些虚拟的动物,角的有无,双角还是独角,全都得于人为的设计。《广雅·释鱼》说:“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又给虬龙添上了角。虽有变动,然而古人对于龙角是有界限之分的:瑞龙有角。
甲骨文“龙”字下半部弯曲像蛇形,上半部像龙首,顶端写为“辛”形,表示龙之角。可见在商代时,人们心目中的龙已然双角在顶。河南安阳出土的龙纹铜盘,龙头两角翘立。
华夏先民造龙,在龙首加角,不是随意即兴之作,而是刻意而为,龙头上的是人文含蕴,而不仅仅是出于造型装饰的目的。上古神话中的天皇、地皇以及炎黄二帝,他们的画像头顶都有隆起,似角,那是神通的标志。如明代《三才图会》为画八卦的伏羲造像,头发间露着双角。
龙角代表着什么?有学者指岀,角是雄性的标志。在有角动物群中,凡首领均生有强壮的角。这种观察萌发了生殖崇拜,使角具有了巫术般的意义,成为权力的象征。台湾学者袁德星在《龙的原始》一文指出:“商晚期的前半和商中期的龙角,顶端多不是平头,是钝锥体,取象于男性生殖器,像安徽出土商代的龙虎尊肩部的龙纹便是最好的例证。这是祖形的实物,我称之为且形头饰,在龙为且角,在鸟为且形冠。”这种角,在商周青铜器上较为多见。同样“祖”字也源于生殖崇拜,礻和且组合,礻表示祭祀,且代表雄性生殖器,含义一目了然。
后来,龙角的形状逐渐变化,不断加入装饰性趣味,长度增大,线条变曲,分叉。到汉代,已出现鹿形龙角。宋代《尔雅翼·释龙》:“角似鹿”,这是龙文化受儒家礼教影响而发展的结果。演变为鹿角之形,龙角便大致定型了。
龙有须。四川芦山出土汉代石刻画,其中已见龙须飘逸。《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成,龙由天降,来迎黄帝。黄帝跨骑龙上,有七十多人随黄帝骑龙。许多没能骑龙的人,抓住龙须不松手。结果龙须不堪其重,被拔脱落,与那些攥着龙须不撒手的人一起坠落地面。又有传说,龙须落地生根,变成龙须草。对此,晋代崔豹《古今注》不以为然,认为龙须变草是“世人为之妄传”。书中写道:如今还有一种虎须草,人们用它编织草席,号称西王母席。如果依照龙须草的传说,不是也可以讲虎须草是西王母乘虎,虎须坠落变成的吗?
关于龙形的漫想,鹿角、牛耳、鹰爪等,如同构件的拼接组装。构件中,有尺木和龙亶石。龙头有物如博山,名叫尺木。尺木的神异在于飞升,唐代《酉阳杂俎》说:“龙无尺木,不能升天。”龙亶石的神异则在于辟邪,清代《儿女英雄传》讲得形象生动:“怎的叫作龙亶石呢?大凡是个虎,胸前便有一块骨头,形如乙字,叫作虎威,佩在身上,专能避一切邪物;是个龙,胸前也有一块骨头,状如石卵,叫作龙亶,含在口里,专能避一切邪气。”
龙有鳞。古语道,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又说,鲤鳞三十六片,六六三十六,六为阴;龙鳞八十一片,九九八十一,九为阳。龙鳞之数,如同皇家宫殿大门门钉的取数。九为最大的阳数,用于龙鳞,以示尊贵。八十一鳞片之中有逆鳞。《韩非子·说难》中说,龙可以亲近乘骑,但它颈下逆鳞却万万不可触摸,触摸逆鳞,龙怒要吃人。
龙也有口水,叫龙涎。《史记·周本纪》载,夏朝末年,二龙现于宫廷,吐涎在地。宫中人将其收拾起来,封存在匣子里。夏朝灭亡,此物传给殷商。商朝灭,又传给周。这期间,一直密封相传,不敢启封。周厉王末年,启封观看,龙涎流出,化为黑色的蜥蜴,窜入后宫与处女交配,生下褒姒。褒姒是后来周幽王宠姬。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以致灭国。
古人创造了完整的龙,赋予它广大神通,因而人们幻想乘龙以升天,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描绘着这样的想象。神人乘龙,且是长着翅膀的应龙,看其动态飘逸如飞,仿佛翱翔于云霞。龙下一条鱼,点明画境所在:神人驭龙浩渺间。
人们除了幻想瑞龙,也幻想恶龙危害人间,于是便有降龙、屠龙的英雄,这也衬托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伟大。比如为了拯救天下,治水的禹曾驱蛇逐龙。《孟子·滕文公下》说,唐尧之时,洪水泛滥,大地成为蛇龙的居处。禹疏通河道,导水入海,同时把蛇与龙驱赶到草泽之中。第一个勇除龙害的英雄,当数造人的女娲。东汉《淮南子·览冥训》记录这一传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黑龙为毒蛇猛兽的化身,被女娲杀死,女娲又“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升九霄为天神。
古代民间的龙崇拜的首要原因在于龙治水的传说。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有关于十二生肖的一段话,其中讲:“辰日称雨师者,龙也”,不仅表明辰与龙的属相关系,而且将辰龙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盘托出——行云布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风调雨顺对国家社稷、帝王百姓都至关重要。因此,人与天对话,与龙对话,传承为风俗,积淀为文化。关于农业文明,古代有后稷教稼的神话。后稷为周民族的祖先,善于种植庄稼,帝尧让他做农师。周朝祀后稷,既是祭祖先,也是拜农神。汉代礼奉农神,以灵星祠取代后稷祀,名目变了,内容其实并无更改——周朝人与汉代人所祭祀的,都是东方七宿那条龙,具体地讲是青龙双角中左边的角宿星。周朝人祀后稷,要配祀食星——食星即天田星,龙星角宿左角那颗星。汉朝立灵星祠,祭的仍是青龙左角那颗星。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晋代郭璞注解,认为拜龙求雨风俗源于这段神话。应龙本是天上兴云布雨的神。蚩尤擅制兵器攻打黄帝,黄帝请天上的应龙来参战。应龙以水克敌,帮助黄帝杀蚩尤,战夸父,耗尽神力,不能再回到天上。天上没了司雨的应龙,雨水就少,使得下界常闹旱灾。“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郭璞注释说,这就是土龙致雨风俗的来历。为什么龙能致雨呢?因为,云从龙,有龙便有云,也就有了雨的希望。《吕氏春秋·召类》称:“同类相召……以龙致雨”,高诱注:“龙,水物也,故致雨。”视龙为司水主水的神灵。
皇帝提倡奉祀灵星的汉代,塑土龙也煞是热闹。《春秋繁露》中记载,春旱求雨,选一旬中逢甲或乙的日子,制作八丈长青龙,安放在中央,再制作七条四丈长的小龙,龙头向东。选八个童子,斋戒三天,穿一身青色衣服在龙前手舞足蹈。还要挖水池供养蛤蟆,杀三岁雄鸡、三岁公猪向天燔烤,关闭象征阳和火的南城门,打开象征阴与水的北门。《春秋繁露》同时载有夏、季夏、秋、冬的求雨仪式,季节不同,用龙也不同:夏逢丙逢丁之日,设赤色大龙一条,小龙六条,龙向南;季夏逢戊逢己之日,设黄色大龙一条,小龙四条龙向南;秋逢庚逢辛之日,设白色大龙一条,小龙八条,龙向西;冬,逢壬逢癸之日,设黑色大龙一条,小龙五条,龙向北。
塑龙的日期、颜色、方向,都来自五行说。在五行说尚未行世的年代,人们祀龙求雨。五行说流行后,人们又为祀龙仪式涂上五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