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祈福到修行:当代年轻人的寺庙生活观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00: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祈福到修行:当代年轻人的寺庙生活观察

近年来,年轻人逐渐成为寺庙香火的主力,其中90后和00后占比接近50%。他们去寺庙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寻求心理寄托、净化心灵、消灾祈福等。在寺庙生活中,年轻人通过义工、摄影等方式体验不同的人生方式和价值观。

3月的一个普通周日,早上八点,南京鸡鸣寺里,人头攒动,不少年轻面孔。鸡鸣寺的纪念品店中,菩提子手串、福袋等十分畅销,有的款式甚至卖断货。

根据携程数据,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和00后占比接近50%。

在这些年轻人之中,有人只是跟风打卡,有人因好奇前来游览,有人专程祈求或还愿,亦有人在寺庙长住,寻找人生的意义……

寻求学业加持的大学生

南京上大学的枕枕今年2月考试周结束后,和同学出去玩顺路进了鸡鸣寺。她先是求了三根学业香,然后在管学业的神前拜了拜。不久后,枕枕发现开学考的成绩比预想的要好,她归功于鸡鸣寺之行,于是3月12日,来到鸡鸣寺还愿。

今年读大一的苏琳在3月的一个周末乘高铁从滁州来到南京,这是她第一次来到鸡鸣寺。作为一名佛教徒,她之前去过九华山寺庙参拜,祈求平安、健康与财富。

寺庙常客:在清净中寻找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小明同学偏爱人少且清净的寺庙,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一次。聊到佛教文化,他如数家珍,一口气列出了“横纵三世佛”、“四大菩萨”“十三经”等专业用词。在他看来,这些宗教知识很“吸引人”。

小明避开了天宁寺、鸡鸣寺这些在他看来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热门寺庙,前往家乡常州的清凉寺和南京毗卢寺等较为小众的寺庙。他喜欢寺庙里的清净。既然去寺庙都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为什么不选人少且清净的呢?


(广仁寺藏经阁,图片来自网络)

小明是寺庙常客,一个月去一次,常出入寺庙,更多是出于对佛教文化的兴趣。引领他接触佛教世界的是他的祖母。她生前在老家摆放了佛台,日常会在佛台前念佛烧香,非常虔诚。小时候,小明和她一起生活。她在佛台前念佛,他就胡乱捣鼓经印、佛典、香炉、佛像,大概这些就是他儿时的“玩具”。

长大后,摆弄这些“小玩艺儿”的感受在他心里挥之不去。他阅读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经文,也读了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赖永海的《佛教十三经》等宗教学著作。

此外,他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不少佛教相关的知识,平常一时兴起也会自行搜索一些知识典故。比如“横纵三世佛”、“四大菩萨”、“十三经”、“汉传”、“藏传”、“禅宗”、“密宗”等专业用词,这些知识很吸引他。

除了门票之外,他几乎不会付香火钱,因为不想支持寺庙的过度商业化。但是对于寺庙里一些心仪的小周边——例如护身符、佛殿形状的雪糕、寄托情谊的红绸带等,他也并不吝于付费。

每次的寺庙之行都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许多寺庙都是常看常新。印象最深的一次寺庙寻访,是高考后第一次一个人去西安旅行。当时他在城墙上徒步,走得脚很累很酸,因下雨,在西北角楼停下歇脚,抬头望见广仁寺的金顶,一眼就被吸引住了。

下了城墙,他毫不犹豫地打车去了广仁寺。这座寺庙很奇特,既有汉式宫殿式建筑,又有藏传佛教典型经幡和佛塔;佛像前既有跪拜式膝垫,又有匍匐式卧垫。在那里,他还见到了绿度母菩萨的道场。查阅资料后,他才知道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汉藏佛教文化的交融意味让他觉得很新奇,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

保研后的另一种生活体验

2021年秋天,公介从一所财经类院校顺利保研到南方某985高校历史学系。按下推荐免试研究生页面的确认键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将迎来长达数月的、之前三年从未体验过的空闲时间。

她决心利用这段时间走出校门体验另一种生活,在朋友的推荐下,她申请去武当山太玄紫霄宫里做义工。

紫霄宫的义工招聘门槛并不高。“紫霄宫常年征义工。有志者皆可报名。善行善举,功德无量。”

供义工住宿的房间有四间——男女生宿舍各占一半,每间房里三张床。公介十月递交申请表时,床位已经满了。当时她还在河南旅游,接临时通知有床位了,她立刻回到湖北,赶上临时空出的床位,在山上从十一月住到来年二月。

道观里生活规律,6:20做早课,6:40吃饭,7点过一点去值班。11:30吃午饭,下午值班到5点多,然后5:30做完晚课吃晚饭。晚饭后活动一会儿,十点前就睡觉。

义工的工作并不复杂,每天值半天班。在道观里,值班被称为“值殿”,负责检票、填值班册、上下供这些零碎小事,不值班的半天可以自由安排。那段时间游客不多,她比较清闲。不过,道观里没有周末放假的习惯,山上和外面的时间不太一样。


(公介摄:围炉烤火)

公介将这段经历画成条漫《飞升即走》,一共24期,连载在个人公众号上。一年时间过去了,她仍然很怀念道观里的时光。这是一种很纯粹的生活。在学校里,她会遇到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会感觉到莫名其妙的焦虑,打开手机经常是99+的新消息。在山上的时候她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我不在学校”。

(《飞升即走》连载漫画头图)

来年开春,她又挑了几天上山小住。这一次她觉得自己不太能待得住了,因为会想着有很多事情要回去做。

其实,做住店义工的大学生不多,毕竟很少有学生像当时的她那么有空。义工当中,有人是道教文化爱好者,也有人是趁工作间隙上山的。

如果时间合适有可能会再次上山,但是她也想不到之后什么时候会有大段的空闲时间,感觉很像一个奢望。而且她也没有办法待久,因为她不会一辈子待在里面。待久了总是会焦虑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会不会脱节?

在山上的日子只是一种调节,除非真的“看破红尘”。等到走出庙宇,回归正常生活轨迹,总要面对复杂的挑战。她想同龄人去寺庙祈福也是这样,大家只是寻求一些心理安慰。

裸辞后的摄影师之路

2022年冬天,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绿子赶在“双十一”大促前递交了离职申请书。每天疲于完成任务清单,她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当一个人对某项任务越熟悉,ta就会一直被钉在那里,一直做这个任务。直到升职了,就会有新的人代替做这件事情。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裸辞后,她带着这个疑问四处旅游散心。在路上,她听见趵突泉水声淙淙,沿着青岛的海边散步,在露天演唱会上点一首《山阴路的夏天》……后来她想,与其在旅途中等待可能出现的风景,不如去一个“研究人生议题的地方”。于是,她决定去寺庙生活一段时间。

2023年1月16日,她以义工的身份住进浙江嘉兴的香海禅寺。

起初,她被分在机动组,工作内容灵活,有时在寺院的后花园里种菜,有时在早课时间守在大殿中。后来,因为擅长摄影、写作,她遇到了一位投缘的师傅。他说:“你来帮我吧。”她拿起相机,帮助这位师傅宣传古琴公益禅修课。


(绿子正在打扫大殿)

她此前从未了解过寺院生活,但适应得很快。寺院生活有两个特点——“静”和“慢”。

在斋堂吃饭的时候,不会有人发出声音,更不会有狼吞虎咽。晚上大约9点时,师傅会打板,之后就不会有人再讲话了。

师傅们走路的时候从不着急赶路,转弯一定会走直角,不会抄近道。对比之前时时刻刻都在“抢时间”的生活,在寺庙里的生活能够让她更加专注于自己。

在寺庙时,她对“有意义”的定义逐渐改变。她之前只关注这件事情是不是对自己有意义。比如她要快乐、她的工作要有价值、她要有社会地位。后来她发现,其实“有意义”完全可以是对其他人“有意义”,做有利于更多人的事情也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

拿起相机,成为寺院里的摄影师的那一刻,是她找到自己的开始。

她的相机定格下很多“有意义”的画面:在庄严的敲钟声中到来的新年、弹着古琴收获内心平静的学生、在大殿中跪拜寻找真实自我的人们……她去拍法会现场,去拍禅修课上课的场面,作为寺庙宣传素材。每次结束后,都有人感谢她,说看到她一直在拍,感谢她留下他们在寺院里上课的美好瞬间。虽然她不在画面里,但觉得她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绿子镜头里的瞬间)

找回了生活方向,她决定今年都住在寺院里,帮助师傅宣传公益古琴禅修课。她还计划着同时学习宗教学。

小时候,她并没有祈福的习惯。每年吹灭生日蜡烛的那一刻,她甚至想不出自己的愿望。她更相信事在人为。

在寺庙长住后,她依然不会为自己许愿。有一位师傅说过,“我们想要的很多,但其实需要的很少。”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其他外在的东西,像财富、姻缘、好的工作,只是通往内心那个目标的路径。如果一定要让她求些什么的话,那就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任人名均为化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