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皇宫建筑: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完美融合
元大都皇宫建筑:农耕与游牧文化的完美融合
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其核心建筑大明宫不仅展示了汉蒙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更是见证了元朝的兴衰。大明宫内延春阁和隆福宫等建筑,无不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密,揭开元代皇宫建筑的独特魅力。
元大都:一座融合汉蒙文化的国际大都会
元大都由元世祖忽必烈命刘秉忠规划建设,自1267年至1368年为元代京师。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的整体格局体现出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刘秉忠在建造大都城时,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中的都城理想模式,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种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特色。
与此同时,刘秉忠又从都城正南门丽正门(今天安门的位置)向北一直到中心台,设计了一条都城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坐落着皇宫正殿大明殿及延春阁等主体建筑。再向北延伸,就是坐落在中心台南北两侧的鼓楼和钟楼。鼓楼在南,钟楼在北,鼓楼为阳,钟楼为阴,同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特色。
元大都皇城布局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特色。“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生存生活方式,喜欢追逐有水草的地方居住生活。这种游牧民族文化和居住习惯,在元大都皇城的建筑布局上也有深刻体现。元世祖忽必烈之所以把皇城设置在金代行宫大宁宫(又称万宁宫等)的基础上,正是因为这里有一大片水域,称太液池(今北海及中海)。元大都皇宫的主体宫殿皆是围绕太液池建造的。当时在太液池东岸,建造有大明宫及延春阁两组宫殿,大明宫是供元朝帝王举行重大活动和居住的场所,而延春阁则是皇后居住和活动的场所。而在太液池西侧,则建造有皇太子和太子妃居住的东宫。至元成宗时,东宫改称隆福宫。
大明宫:汉蒙文化融合的建筑典范
大明宫作为元代皇宫的正殿,其建筑结构和内部陈设充分展现了汉蒙文化的融合。大明宫的主体建筑采用传统的汉式宫殿布局,但内部陈设却充满了游牧文化的特色。
在大明殿里,元朝帝王岁时要举办“大聚会”等各种宴饮活动,故而在这里陈设有供饮酒之用的大玉瓮和木质银裹大漆瓮。大玉瓮今存于北海公园的团城之上,而大漆瓮今已不存。据相关文献记载,大漆瓮高达一丈七尺,可装酒数十石。特别是在酒瓮上用银和雕漆作为工艺来制作,显示出当时皇家用品高超的制造技艺。这种大酒瓮显示的也是游牧文化特色。
另据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的记载,在大明殿里,又设置有七宝云龙御榻,是元朝皇帝的宝座,同时又设有皇后的座位。两边又设置有侍宴坐床,作为诸宗王和百官的座位。而在大玉瓮和大漆瓮之外,又设置有雕象酒桌一张,应该是摆放各种食物的地方。这些陈设也带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大都皇城之内,设置有多处“马湩室”与“温石浴室”。马湩室是皇宫里面制作马奶酒的地方。蒙古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专门发明了一种造酒技艺,即用马奶造酒,称为“马湩”。这种马湩,被蒙古帝王视为十分珍贵的饮料,每当祭祀神灵和祖先的时候,都要用到马湩。而在“大聚会”上,这种马湩也是不可缺少的饮料。而“温石浴室”,顾名思义,应该就是“土耳其浴”或是“桑拿浴”。这种卫生习惯也不是中原地区原有的农耕文化习俗。
延春阁与隆福宫:环绕太液池的建筑群
延春阁和隆福宫是元大都皇宫内的重要建筑,它们的布局和功能体现了元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延春阁位于太液池东岸,是皇后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其建筑结构精美,装饰华丽,充分展现了元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延春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蒙文化的特点,既保留了汉族建筑的精致细腻,又融入了蒙古族建筑的豪放大气。
隆福宫原为皇太子和太子妃的居所,后改为元武宗为其母皇太后建造的宫殿。隆福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体现了元代皇家建筑的威严与奢华。隆福宫的建筑风格同样融合了汉蒙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元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元代皇宫建筑: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元大都在设计规划和建造过程中,融合了各种不同源流的特色文化,包括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域外的伊斯兰文化等。这种文化大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在元世祖建造的大都城里,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融合在一起,为这座新都城注入了文化活力。与此同时,各种原来不曾出现的特色民族文化也都汇聚到这里,如远在西部的藏传佛教文化、远在西域的伊斯兰文化等等,都以各种方式汇聚到大都城来,使这里真正成为了一座国际大都会。
1252年至1254年,忽必烈在远征云南途经西藏地区时,就与藏传佛教有了较多的接触。及他定鼎大都城前后,遂将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请到大都,并为八思巴建造了大圣寿万安寺(今妙应寺),又在寺中建造了一座藏式大白塔。妙应寺白塔始建于1271年,建成于1279年,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
在元朝建立的过程中,大批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随之进入中原地区,并且来到了大都城,这些人被统称为“色目人”。同时带到这里的,还有长期盛行于西域各地的、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元朝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司天台,来弘传波斯文字和伊斯兰历法。波斯文字也被政府规定为主要的官方文字之一。后人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名言,就是描述的伊斯兰文化在大都及各地的传播与融合。
元大都的建筑不仅体现了汉蒙文化的融合,更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更渗透到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元代皇宫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