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天上宫阙的阙是什么意思
不知天上宫阙的阙是什么意思
“阙”在这里指的是古代宫殿、城池等建筑的门楼,通常成对出现,用于装饰和防御。“不知天上宫阙”意为不了解天上宫殿的具体情况,表达了诗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和神秘感。
“不知天上宫阙”中的“阙”指的是“宫殿”。这句话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本文将对这首词的原文、翻译、写作背景及作者苏轼进行详细解读,以供读者深入了解。
《水调歌头》原文
苏轼在丙辰年中秋,畅饮至天明,大醉之际,创作了这首词,并以此怀念其弟苏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翻译
苏轼在丙辰年的中秋节,饮酒至次日清晨,醉意中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怀念他的弟弟苏辙。词中询问明月何时出现,端起酒杯向天空发问。他想象着天上的宫殿,思考着今夜是何年。苏轼表达了自己想要随风回到天上的愿望,但又担心月宫的寒冷。他起舞欣赏月光下的影子,觉得还是人间更美好。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失眠的人。苏轼质疑月亮为何在人们离别时才圆满,表达了人世间悲欢离合和月亮阴晴圆缺的无常,这些都是自古以来难以圆满的事情。他祝愿亲人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苏轼当时在密州任职。词前的小序说明了创作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于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放,辗转各地为官。
他曾希望调任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以便兄弟能够多相聚。然而,即使在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密州,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熙宁九年中秋,苏轼面对明月,心潮澎湃,借着酒兴,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他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母亲程氏也曾亲自教他读书。成年后,苏轼学识渊博,文采飞扬。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以及《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以上是《水调歌头》的相关知识整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