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与低体温说“拜拜”
早产儿与低体温说“拜拜”
胎儿出生前在子宫内浸泡于羊水中,就像处在温泉水中,其体温略高于母体(约0.5℃),并随母体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早产儿出生后,由于产热不足、散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处于新环境中,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体温异常,相对于足月儿更容易受到发生低体温。其中,早产儿因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最初1小时(即黄金小时)至数小时内常常发生低体温(体核温度<36.5℃)。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低体温发生率越高。
低体温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皮下脂肪薄,保温能力差,因此容易散热,且散热多于产热,加上出生时全身被羊水、血液所湿润,水分蒸发更容易导致体温的急剧下降。
寒冷环境或保温不当使早产儿失热增加、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现低体温和硬肿。
低体温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低体温是新生儿常见的短期并发症,是导致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低体温早产儿的死亡率是正常体温早产儿死亡率的30倍。入院低体温增加早产儿病死率,并且体温越低,死亡风险越高;入院体温<36℃可增加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脑室内出血等的发病率。
体温过低加快新生儿氧消耗,增加其代谢需求,易引发脑出血、低血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死亡。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成熟,体表面积和体积相对较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少,极易发生低体温。若没有有效的保暖很容易发生低体温,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
如何预防早产儿低体温呢?
- 早产儿娩出前:
环境温度标准化,设置产房温度在26~28℃,手术室温度在25-27℃。
手术室辐射台单元标准化,辐射台温度设置为36.5℃;辐射台上备无菌接生巾1块、单/棉包被各1床、绒帽一只。
- 早产儿娩出后:
娩出后,快速结扎脐带,及时用预热的棉单包裹,尽量减少暴露;包裹时,对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不擦干全身,直接用食品级保鲜膜包裹头部以下的躯干及四肢,再用预热的棉包被包裹。将预热的绒帽戴好,手术室生后10min内测量记录体温。
转运前提前通知手术梯工作人员和NICU护士做好准备,缩短等待电梯时间和确保辐射台及入住暖箱提前预热。将接触患儿的所有相关用品,如鸟巢巾、湿巾、纸尿裤、血氧饱和度探头、听诊器等放入预热的暖箱内预热备用。
转运过程中采用转运暖箱,实现全程保暖。
早产儿到达NICU进行处置时,置于提前预热好的远红外辐射台上,入科1h内监测体温。
综上所述,早产儿黄金小时的体温干预能有效地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我们要重视低体温的危害,采取规范有效的干预措施,让早产儿与低体温说“拜拜”,为早产儿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