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型布局引领创新,钦州港自动化码头跻身全球前列
“U”型布局引领创新,钦州港自动化码头跻身全球前列
广西钦州北部湾港的自动化码头正以全球首创的“U”型布局和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模式,引领着现代航海技术的发展潮流。自2022年6月投入运营以来,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不仅刷新了多项效率纪录,更以其独特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管理,成为全球航运业关注的焦点。
全球首创的“U”型布局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首个采用“U”型工艺布局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种创新布局带来了多重优势:
装卸点多、扩展性强:应用双悬臂自动化轨道吊实现堆场侧边装卸,增加了大量堆场装卸点,让出箱更灵活,减少集卡等候时间。同时,根据堆场作业需求,还能再增加轨道吊数量,提高作业效率。
交通分流、安全性高:“U”型布局中,外集卡从陆侧沿“U”型车道一端进入,直达堆场目标位置作业,完成抓放箱后沿“U”型车道另一端出去,IGV小车则沿相邻的“I”型车道从海侧到堆场作业。外集卡与IGV物理隔离、互不干扰,保证堆场同时进行陆海两侧作业的安全性。
节省成本:与传统码头采用高速轨道吊接力作业不同,“U”型布局中,外集卡到指定位置作业,采购低速轨道吊就能满足作业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U”型布局中,装卸点多,轨道吊无需频繁“奔跑”,降低设备能耗。据统计,北部湾港钦州自动码头一期轨道吊能耗较传统码头节省约50%。
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模式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配备了先进的自动化装卸及水平运输机械装备,实现了高度信息化和作业全自动化。相比传统方案,设计作业效率提高约30%,操作人员减少90%。
自动化双小车岸桥:相较于传统的自动化单小车岸桥,效率提升30%以上。二期项目的岸桥整机高度达89米,能装卸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
无人驾驶导引车:作为集装箱的“24小时搬运工”,在底盘结构、动力、充电和导航系统方面都采用新颖的设计方案,整体效率提升30%-40%。导引车重量在24吨以内,自重轻,大大降低运营能耗。
绿色环保的港口建设
钦州港智慧港口建设不仅注重技术创新,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启动港区风能、太阳能开发,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在钦州港,很多叉车、装载机都是更新换代后的新能源车辆,门机等大型设施用上了绿电。
北部湾港目前已启动钦州港等区域光伏发电系统建设。根据零碳港口规划,分为“零碳码头”“零碳港区”“零碳港口”三阶段推进实施,2030年前,将建设总装机容量167兆瓦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供应系统,实现港口用电100%绿电供应。
引领全球航运业发展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全球航运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作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毗邻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港口、铁路得到综合利用,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截至2024年5月,钦州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357.3万吨,同比增长10.4%;集装箱完成271.2万标箱,同比增长18.9%,港口吞吐量再攀历史新高。两年来,该码头累计停靠船舶1498艘次,实现177万标箱作业量,助力钦州港集装箱总吞吐量从2019年的302万标箱,增长到2022年的541万标箱,再到2023年的620.9万标箱,增长率105.6%,钦州港首次进入2023年全球TOP30集装箱港口榜单。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钦州自动化码头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典范,更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出海枢纽,钦州港加速港口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在高质量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上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达9.6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出海枢纽,有力促进了区域贸易和投资。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突破9000列,已通达18省(区、市)73市156站点,服务网络实现西部省份全覆盖并延伸至中部地区。北部湾港共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8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港口,基本实现国内主要港口和东南亚、东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
展望未来
钦州港大榄坪港区大榄坪作业区4号5号泊位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该项目属于广西“十四五”沿海港口规划项目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重点工程,将新建成2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配套建设部分机械化平房仓、浅圆仓等设施,设计年吞吐量1000万吨,年设计通过能力1100万吨。预计2025年9月份交工验收。
随着钦州港大榄坪港区大榄坪作业区4号5号泊位项目的稳步推进,未来将新增两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进一步巩固钦州港作为现代化航运枢纽的地位。钦州自动化码头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智能化管理为支撑,为全球航运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