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针介绍及临床试验设计
水光针介绍及临床试验设计
水光针是一种注射类的医美护肤疗法,通过空心微针将营养物质及药物精准注入皮肤特定层次,有效补充透明质酸、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刺激胶原蛋白生成,使皮肤变得水润光泽。本文将详细介绍水光针的背景、功能、发展现状以及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等内容。
水光针的背景
水光针(电子注射)是一种注射类的医美护肤疗法,利用循环负压吸起皮肤,通过空心微针将营养物质及药物,精准注入皮肤特定层次,有效补充透明质酸、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刺激胶原蛋白生成,使皮肤变得水润光泽,有效延缓皮肤衰老,改善肤质,还能通过注入药物来治疗疾病,具有精准给药、促进再生、损伤轻微等优点。
目前市面上用于注射的物质比较多,如小分子玻尿酸、胶原蛋白、为主,因为它可以给皮肤密集补水,在真皮层形成一层水膜,帮助肌肤锁水。同时在以小分子玻尿酸为基础物质的前提下,可以添加很多其他成分:维生素C、谷胱甘肽、肉毒素等单一成分以及各种复合营养素(动能素),达到1+1>2的效果。
2022年3月24日,国家药监局对10类医疗器械产品进行动态调整,明确水光针为三类器械。并对水光针定义如下:“水光针”预期用途为“用于注射到真皮层,主要通过所含透明质酸钠等材料的保湿、补水等作用,改善皮肤状态”。
水光针的功能
保湿补水:1克玻尿酸相当于一升的水,而水光针是向皮肤深层补充玻尿酸,因此补水效果非常好,且保湿效果持久,令肌肤持久水润光泽。
改善肤色:水光针能够刺激肌肤新陈代谢加快,能迅速排出人体内的黑色素,改善暗黄干燥的肌肤,提亮肤色,使肌肤光感亮白。
收缩毛孔:水光针采用中胚层疗法,能够刺激肌肤加速新陈代谢,起到收缩细化毛孔的效果,令肌肤更加紧致光滑。
祛除皱纹:水光针除皱效果非常好,1克玻尿酸相当于16倍的胶原蛋白,能将凹陷下垂的肌肤充盈起来,舒展面部细纹紧致肌肤。
水光针的发展现状
目前市面上水光产品不合规现象非常普遍,单看包装消费者很难分清真假。市面上的水光针身份不一,有取得化妆品批号但用于注射的水光针产品,也有取得III类医疗器械证的产品,还有获得II类医疗器械证的产品。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年第30号)》,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用于注射到真皮层,主要通过所含透明质酸钠等材料的保湿、补水等作用,改善皮肤状态,按照III类器械监管。政策发布后,对水光针等相关产品的市场监管将更加明确,消费者利益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一方面促使生产厂家积极申报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另一方面促使医美机构减少不合规产品的使用,增加对合规产品的采购需求。通过政策的宣传,也加强了消费者对水光针产品的清晰认知。此次政策是从产品注册层面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卫健委以及药监局等部门之间如何协同和配合,让医美市场更加规范发展。
据相关数据显示,四环医药、华熙生物、格莱威等都在开展水光针的研究,同时西安,江苏很多企业同时也在研发相关产品,生产厂家都在积极申报I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在2024-2028年间,国内有5-10家企业上市。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及操作
适用范围
该类产品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钠,通常还包括氨基酸、维生素、缓冲盐等成分,适用于成人暂时性的改善皮肤干燥、肤色暗沉。按照III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分类编码为13-09-02。本审评要点不适用于添加氨甲环酸等其他功能性成分和/或药物成分的产品。
临床试验临床评价要求
临床试验设计类型:建议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需考虑采用适当的对照方式以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基线的一致性,如受试者随机分组等。需尽可能地采用盲法以避免主观影响因素,如对第三方评价者设盲。
对照组选择:由于目前尚无已上市同类产品,建议采取无治疗对照的优效设计,注册申请人需从临床受益的角度说明优效界值的确定依据。
入排标准:临床试验方案中需有明确的入选/排除标准。入选标准需针对产品预期用途制订。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入选/排除标准需统一。入选标准一般为成人、皮肤Fitzpatrick分型为II-IV型;暂时性改善面部皮肤干燥、肤色暗沉现状需求、同意研究期间不使用与研究相关的其他美容治疗的受试者。排除标准需包括对成分过敏人群;局部皮肤感染(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皮肤肉芽肿;瘢痕体质;免疫系统疾病;治疗区存在活动期或进展期或具有同形反应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扁平疣、扁平苔藓、寻常型银屑病等;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等或其他系统性疾病;治疗区存在恶性肿瘤或不明性质的皮肤肿物;正在接受化疗/放疗患者;精神类疾病或情绪不稳定患者;妊娠或哺乳期;长期户外工作或术后需要解除阳光患者;治疗区存在不明注射物等;对治疗效果期望过高的患者;至少6个月内参加过类似治疗,包括射频、光子、肉毒毒素注射等。
评价指标:
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评价指标需同时考虑注射后4周全局美容效果(GAIS)的评价,以及反映暂时性改善皮肤干燥和肤色暗沉的综合量表。表1提供了全局美容效果评价分级的一个示例。
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次要评价指标可包括皮肤干燥度测试、肤色暗沉改善效果评分(可参考GASI)、患者满意度评分等;此外,还需包括研究者评价和受试者评价的全局美容效果(GAIS),以及反映暂时性改善皮肤干燥和肤色暗沉的综合量表。
安全性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价指标建议包括不良事件(水肿、红斑、瘀点/瘀斑、过敏反应、感染、疼痛、局部刺激、过敏、丘疹、肉芽肿、结节、单纯疱疹复发、痤疮样皮损、单纯疱疹复发、玫瑰痤疮发作、炎症后色素沉着、机械性划痕及瘢痕等)、基本生命体征、注射前和注射后主要有效性评价时间点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
临床试验样本量:考虑到该产品预期用于健康人群,注射后主要的不良事件可能包括水肿、红斑、瘀点/瘀斑、过敏反应、感染、疼痛、局部刺激、过敏、丘疹、肉芽肿、结节、单纯疱疹复发、痤疮样皮损、单纯疱疹复发、玫瑰痤疮发作、炎症后色素沉着、机械性划痕及瘢痕等,结合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建议可用于评价产品安全有效的受试者数量不少于40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在此基础上,注册申请人需基于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进行样本量估算,以确认该产品的有效性。临床方案中需明确基于主要有效性评价的样本量统计计算公式涉及参数的确定依据及具体计算过程。
在确定样本量时,还需考虑要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支持产品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数患者注射该产品后可维持有效的时间。此外,还需考虑受试者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脱落/失访,按照预估的脱落/失访率进一步扩大初始样本量。
临床随访时间:临床试验随访时间需同时考虑产品预期效果的维持时间和产品安全性评价。观察时间点应至少包括注射前、注射后即刻、1周、2周、4周,以及长期安全性观察时间点,如,临床上通常连续注射三次,每注射一次间隔一个月,建议安全性评价观察至少注射疗程结束后三个月。
统计分析:全分析集(FAS)需包括所有入组实施了注射并至少进行过一次有效性评价的受试者,无论其是否违背方案。FAS集对于缺失的数据建议采用保守的填补方法并论证其保守性,不建议采用末次观测值结转法(LOCF)。对于因违背研究方案而被剔除的以及未能完成研究得脱落/失访受试者,需明确剔除或脱落/失访的具体原因。
需进行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的均衡性分析。如果基线变量存在组间差异,需分析基线的不均衡可能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基线组间均衡性分析一般在FAS集的基础上进行。
需按照临床方案中的统计处理方法对主要评价指标分别在FAS集和PP集检验预先设立的假设(优效)是否成立。需在临床试验报告中报告所有注射后发生的不良事件(无论是否认为与试验器械有关)。报告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详细内容和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产品的关系。对于所采取的措施、持续时间和最终结果需予以明确。
需有充足的临床证据支持产品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数患者注射该产品后可维持有效的时间。考虑到此类产品的可吸收性,建议依据各观察时间点上的基于全局美容效果(GAIS)和反映暂时性改善皮肤干燥和肤色暗沉的综合量表绘制曲线图以评价产品临床效果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
需明确受试者配套使用的注射器械、注射的具体方法,如用量、次数、部位、层次(一般在真皮层)等,包括但不限于单点注射剂量、单次总注射剂量、治疗次数、禁忌部位等信息,以支持产品说明书中使用方法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