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竟改写基因,防结直肠癌!
膳食纤维竟改写基因,防结直肠癌!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膳食纤维不仅能改善肠道健康,还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预防结直肠癌。这一发现为膳食纤维的健康益处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膳食纤维如何改变基因表达
这项发表在《自然·代谢》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膳食纤维抗癌的新机制。研究团队发现,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些短链脂肪酸,如丙酸和丁酸。这些物质虽然听起来很化学,但它们其实是我们身体的好朋友。
这些短链脂肪酸能够进入我们的细胞,影响基因的表达。具体来说,它们会通过一种叫做“表观遗传”的方式,给我们的基因加上一些“标签”,让某些基因的表达变得活跃,而让另一些基因的表达变得安静。这种改变不会改变基因本身的序列,但却能影响基因的功能。
研究发现,丙酸和丁酸能够上调与细胞生长、分化和离子转运相关的基因表达,这些基因的活跃有助于抑制癌细胞的恶性行为。同时,它们还能下调与细胞周期和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抑制癌细胞的过度增殖。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些短链脂肪酸还能抑制一些关键的癌基因,如MYC、FOS和JUN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不同类型的膳食纤维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膳食纤维都一样。根据最新研究,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在预防结直肠癌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
可溶性纤维,顾名思义,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纤维,比如水果中的果胶、豆类中的阿拉伯胶等。这类纤维在肠道中容易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但是,如果摄入量过高,反而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香港中文大学和陆军军医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高剂量的可溶性纤维(如菊粉和瓜尔胶)会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加某些有害菌的比例,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
不可溶性纤维,如全谷物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则不会被肠道细菌大量发酵。这类纤维主要通过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来发挥作用。研究显示,不可溶性纤维能够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停留时间,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
如何科学摄入膳食纤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摄入膳食纤维呢?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议,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这个量听起来不少,但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 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等,是不可溶性纤维的良好来源。建议每天摄入50-100克。
- 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等,富含可溶性纤维。建议每周摄入3-4次,每次50-100克。
- 蔬菜:尤其是深绿色叶菜,如菠菜、油麦菜等,富含不可溶性纤维。建议每天摄入300-500克。
- 水果:如苹果、梨、香蕉等,富含可溶性纤维。建议每天摄入200-350克。
- 坚果和种子:如杏仁、核桃、亚麻籽等,富含不可溶性纤维。建议每天摄入10-20克。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时要循序渐进,同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此外,膳食纤维虽然对健康有益,但过量摄入也会带来问题,如影响矿物质吸收、造成胃肠道不适等。因此,建议通过天然食物来获取膳食纤维,而不是依赖补充剂。
结语
膳食纤维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是近年来营养学和遗传学交叉研究的热点。斯坦福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膳食纤维抗癌的新机制,也为预防结直肠癌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合理摄入膳食纤维,我们不仅能够改善肠道健康,还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降低癌症风险。这再次证明了“饮食调整是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