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
卢象升:明朝末年的抗清英雄
卢象升,字建斗,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将领,他以勇猛善战和忠诚正直著称,被誉为“卢阎王”。在镇压农民起义和抗击清军入侵中,卢象升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最终在巨鹿贾庄与清军激战中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九岁。
卓越的军事才能
卢象升少有大志,对兵书战策颇有研究。天启二年(1622年),他考中进士,被分配到兵部观政,这段经历让他对大明的军事形势有了深入的了解。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大汗皇太极绕开袁崇焕苦心经营的关锦防线,从大安口等处突破明军的长城防线,进而兵临北京,是为己巳之变。崇祯遂下诏各地率军勤王,卢象升接到诏令后,乃组织3000人入京勤王。不久后,皇太极撤回关外,卢象升也因勤王之功,被提拔为山东布政使右参政兼大名兵备道,并管辖大名、广平、顺德三府。
当时,农民起义军在中原发展壮大,为遏制农民军,卢象升在辖区组建团练民兵,号为“天雄军”。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境内的农民军进入北直隶(今河北),卢象升率天雄军大败农民军,斩杀头领11人,收降2万余众,一举肃清北直隶的农民军,农民军也恐惧的称卢象升为“卢阎王”,经此一战,卢象升名动天下。
崇祯七年(1634年),农民军进入湖广(今湖南湖北),明廷以卢象升为右佥都御史、郧阳抚治,带领天雄军入湖广剿平农民军。卢象升和配合总督陈奇瑜分路夹击,在乌林关、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等地连破农民军,斩首5600多人,一举肃清湖广。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因为农民军在多省作战,明廷遂设立“五省总理”,卢象升为五省总理,统一节制南直隶(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明军。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卢象升在凤阳大会诸将,筹划对农民军的决战。卢象升趁农民军主力进攻滁州时,集中明军主力合围农民军于滁州,大败之,斩杀农民军主要将领摇天动以及十余万农民军,尸体塞满滁河,水为之不流。而后,卢象升又在七顶山大破李自成,尽歼其李自成精锐。
明末乱世中的艰难处境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皇太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军,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统右翼军,兵分两路攻入关内,是为戊寅之变。崇祯急命卢象升率宣府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入卫京师,并赐尚方宝剑,受命节制各路勤王之师。当年十一月,清军兵临北京城下,京师震动,崇祯遂对卢象升不满。十二月,真定、河间等十几处州县失守,退休在家的重臣孙承宗也力战殉国。
卢象升在朝廷中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兵部尚书杨昌嗣的弹劾,崇祯剥夺了卢象升到职务,让其戴罪立功。卢象升身心俱疲,只想一死以明心志,在与清军交战中身赴一线,力战殉国。卢象升殉国后,明军无不悲痛欲绝,然崇祯帝却斥责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是沽名欺众”。一代名将、崇祯皇帝的的“消防员”如此壮烈地殉国战场,崇祯却如此凉薄,明军将士莫不寒心,崇祯的亡国之君名号一点也不冤枉。后来清军入关,卢家抗清殉难者百余人,可谓满门忠烈。
忠勇精神与悲壮结局
卢象升的忠勇精神令人敬佩。在传统孝道的纲纪下,他不出山也无可厚非。虽然连续五次写奏疏给崇祯回乡奔丧,崇祯均予以拒绝,不久正式下发旨意卢象升加兵部尚书衔,照旧总督。同时,崇祯再度给他一把尚方剑,意在强化他的权威,对于如此重任,卢象升忠孝难两全,最终选择了为“君父”分忧,披麻戴孝赤脚穿草鞋走马上任。
在受到崇祯的接见后,他慷慨悲凉地说:“臣不是军旅之才,愚心任事,对于家国有急本来不该回避,只是因为臣的父亲突然离世,我长途奔丧相当狼狈不堪,已经跟过去不能相比。”过去的卢象升为大明多次立下赫赫战功,除了军威严整外,他本人多次打下许多硬仗,然而到了此时,竟然也变得非常憔悴。
此外,卢象升又说包括本人和首辅杨嗣昌监军太监高起潜都是服丧夺情之人,来指挥这场战争似乎有些不太吉利。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卢象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说:“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恨这下要死而不得其所了,假如这一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他反对任何形式上的和谈,从另一角度便得罪了主张与后金和谈的杨嗣昌。而此时的杨嗣昌却是崇祯最信任的人,甚至没有之一,最终为卢象升之死埋下了伏笔。尽管杨嗣昌此前为大明设计的“十张大网”已经显出成效,只不过最终由于执行不力,导致张献忠死灰复燃再度反叛。因此在卢象升看来,所有问题都要以硬碰硬,尤其对于后金更不能有半点侥幸。
让他没想到是,最终导致让他死的是大明运行的症结。此前卢象升已经多次在战场上冲锋无数,战功显赫,甚至曾出现军中断粮时他也跟着下属三天不吃不喝,堪称大明一流有血气武将。对于如何筹划对后金作战,卢象升提出了“各镇兵马,画疆策应”的作战方案,“骑由保蔚州犯金马,则云扼于前,宜袭其后,则晋扼于前,云袭其后……。”但由于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和作梗,卢象升的所有计划都难以兑现,只好在自己的驻地昌平,以三万兵扼其冲。
卢象升针对清军“锋甚锐,不可遏”的态势,决定于十月十五日,挑选精锐,乘月明星稀,分四路突袭清军营地。他与士兵相约:“刃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但总督高起潜听说后,则以只知有“雪夜下蔡州”之典故,而未听说有“月夜”云来讥讽卢象升之举,并从中阻挠,致使这次夜袭失利。见此情况,卢象升被迫要求分兵统辖。杨嗣昌定议,以宣府、大同、山西兵属卢象升,关宁诸路属高起潜。卢象升名督天下兵马,兵力实不及两万。分兵导致了卢象升迅速走向了败亡的结局。
由此,杨嗣昌与卢象升矛盾愈深。卢象升当面揭露杨嗣昌暗中搞议和活动,贻误战机说:“公等坚意和议,独不思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平?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能避免吗?”此时的卢象升虽然依旧慷慨激昂,在战局上由于没有获得强力支持,多次打了败仗。面对后金强劲攻势,为堵住清兵的攻势,崇祯想以孙传庭替代卢象升,大学士薛园观名上奏说:“临敌易帅,恐缓师期。”结果命大学士刘宇亮督察各镇振兵,夺卢象升的尚书衔,以侍郎督师。卢象异遭到处分,心灰意冷,深为缺兵缺饷难以进兵而担忧,又受到皇帝严厉谴责:“前日敢战之言沽名欺众!”迫使卢象升不得不孤注一掷。
这时后金军队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卢象升进抵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并派赞画杨廷麟前往真定,带去他的亲笔信,要求高起潜支援。高起潜不但不支援,反而向临清方向移动,使得卢象升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面对包围圈,卢象升出帐向北拜谒京师,对五千将士宣誓:“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又涕泪纵横地对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说:“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从未败绩,今食尽力竭,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了!”群众号泣雷动,各自拿出升斗粮食,慰劳军队。卢象升率部进抵钜鹿县贾庄,被敌军包围。卢象异麾兵激战,呼声动天,从早晨战至下午,炮穷矢尽。
结局很悲壮,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护他的尸首,伏在他的穿着一身孝服的身上,他以身殉国时尚不足四十岁。忠孝难两全,卢象升做到了。
杨嗣昌出于某种的目的,对卢象升壮烈殉国隐而不报,反而要罗织罪名,诬称他逗留不进,怯而不战的罪状。直至顺德知府于颖从定州城外得到卢象升的遗体,真相才大白于天下。高起潜闻败,仓皇率军逃跑,本应西逃,却向东误逃了二十里,中了清军的埋伏,大败逃窜,几年后投降清朝。
卢象升看似死于敌军之手,但置他于死地的是杨嗣昌,这一点颇为令人费解。明史专家计六奇说“杀象昇之身于一时者,嗣昌也;成象异之名于千载者,亦嗣昌也”,讲得斩钉截铁。李逊之说:“又以中枢之龌龊,厄而置之于死地”,中枢指的就是杨嗣昌。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杨廷麟说:“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把杨嗣昌比作宋朝的投降派郑望之、黄潜善之流,以李纲、宗泽比拟卢象升。因此他的死引发了大明的广泛讨论。此外,《明季北略》作者计六奇认为,卢象升的命运是因为杨嗣昌所设计导致的“象升与嗣昌不合,援断粮绝,军士饮冰七日而无叛志…...象异所以死有六:一与嗣昌左,二与(高)起潜不协,三以弱当强,四以寡击众,五无饷,六无援。后五者皆嗣昌奸谋所致。虽然,杀象升之身于一时者,嗣昌也,成象具之名于千载者,亦嗣昌也。君子正不必为小人咎矣!”简要概括就是大臣们内耗,而卢象升成了牺牲品。大明一流武将,此前战无不胜,为何以如此悲凉结局,只要从很深的背景来解读。方苞评价: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
历史地位与后世影响
卢象升的英勇事迹和忠勇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学者魏源曾高度评价他是“百折不回”的英雄。卢象升不仅是明朝末年的杰出军事统帅,更是一位以生命诠释忠诚与勇气的历史人物。他的牺牲被视为明朝衰亡的象征之一,激励了后来的抗清志士。卢象升的忠勇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