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野生数量增至1900只,圈养突破700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野生数量增至1900只,圈养突破700
“熊丁兴旺”:大熊猫国家公园交出亮眼成绩单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野生大熊猫数量已增至1900只左右,而圈养大熊猫数量更是达到了757只。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自2021年成立以来的不懈努力。
最严格的保护:为“国宝”打造安居之所
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保护了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等,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四川片区,生态修复工作卓有成效。近54平方公里的生态修复项目,使得重点区域大熊猫数量增加50只,野外年遇见率从178只上升到185只。创新的“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毗邻特定区域及外围关联区”差异化管控措施,有效平衡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甘肃片区,通过“一矿一策”“一站一策”的处置方案,投入省级财政资金0.82亿元,于2020年底前完成了11宗矿业权和3座水电站的关停拆除工作。同时,7座保留运行的水电站也实现了生态流量达标下泄和在线监测。
陕西片区则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前,就已完成矿业权退出和常住居民搬迁安置工作。正式设立后,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园区保护工作。
科技赋能:突破繁育难题
科技的进步为大熊猫保护插上了科技翅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德生回忆道:“早期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是个大难题,上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我们只繁育了1只熊猫宝宝,存活了2岁。”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大熊猫人工繁育已经攻克了发情率低、育幼成活率低等“三难”问题,平均寿命也不断增长,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圈养种群。
国际合作:共筑保护网络
大熊猫保护不仅是“中国故事”,更是一个全球性的环保行动。目前,中国已与20个国家的26个机构开展大熊猫国际合作研究,繁育幼仔43胎71仔。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科研技术的交流,也传递着和平与友谊。
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园长斯韦特兰娜·阿库洛娃表示,莫斯科动物园为大熊猫尽可能创造接近自然的栖息环境,充分重视大熊猫的饮食、兽医检查等,努力让它们生活得舒适。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副园长富田恭正分享了旅外大熊猫的送返故事,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大熊猫保护的重视。
社区共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四川唐家河片区探索建立保护区和社区共建共管机制,通过发展竹笋、中药材等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旅游,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转型发展。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国宝”家园
尽管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生存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将继续完善保护体系,加强科研监测,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所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征程,需要个人、社区、行业以及政府协同努力。”中国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为大熊猫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