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创新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创新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句成语,最早出自元代杂剧《陈州粜米》第二折:“俺又不曾逢山开路,遇水迭桥,那里得这般钱物来?”它形象地描绘了在艰难险阻面前,勇于开拓、善于解决难题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工程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更在当代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重大工程中的实践
在现代中国,这种精神最直观的体现莫过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穿越伶仃洋,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将三地的陆路通行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诸多世界级难题:如何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稳固的桥墩?如何在深海中实现隧道的精准对接?如何在不影响航道的情况下完成施工?面对这些挑战,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通过技术创新和精密施工,一一攻克了这些难题。
同样,在川藏铁路的建设中,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川藏铁路全长1838公里,穿越横断山脉,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江河,是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建设者们需要在高海拔、低氧、严寒的环境下工作,同时还要应对频繁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建设者的步伐,他们通过创新施工技术和科学管理,稳步推进工程进度,展现了当代中国基建人的智慧和勇气。
科技创新中的突破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在科技创新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例,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顺利往返,再到“嫦娥”探月工程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航天人始终秉持着这种勇于探索、善于突破的精神。
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中国航天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遥远的火星轨道上实现精准制动?如何在未知的火星表面实现安全着陆?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完成科学探测任务?面对这些难题,航天人没有退缩,而是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的“三级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技术的国家。
企业经营中的智慧
在企业经营领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华为公司为例,面对美国政府的全方位打压,华为没有选择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供应链、开拓新市场等措施,成功突破重重封锁,保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特别是在5G技术领域,华为通过持续创新,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还成为全球5G技术的领跑者。
结语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勇于面对困难、善于解决问题的精神象征。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还是企业经营,这种精神都在激励着中国人不断突破自我,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