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圆明园之劫:英法联军的掠夺与焚烧
1860年圆明园之劫:英法联军的掠夺与焚烧
1860年,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即将迎来一场浩劫。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入北京,他们不仅觊觎园中的珍宝,更计划将其付之一炬。在这场灾难之前,究竟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探索火烧圆明园前夕的风云变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
1856年,英法两国以“亚罗号事件”和“广西教案”为借口,组织联军入侵中国。这场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英法两国试图通过武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
英国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以致洋货经常滞销。同时,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急剧增长,也直接排挤了其它工业商品的销售。英国既想尽量扩大鸦片贸易,又想大量销售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国增辟商埠,开放长江和内地贸易,减轻洋货转输内地的税收。当时法兰西王国(奥尔良王朝)也不满《黄埔条约》中关于只在通商城市设立天主堂的条款,力图取得深入中国内地传教的合法地位。
根据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34条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根据《虎门条约》中的一体均沾,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趁机谋求利益;但四国的修约要求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暇东顾中国,“修约”问题也就暂时地搁置起来。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英、法、萨丁尼亚王国及鄂图曼帝国等国获胜和奥地利帝国威胁加入战争而告结束,俄国人战后转向东方发展。同年,美国联合英、法两国,再次要求清政府“修约”。软硬兼施,一面扬言“各国条约章程,必求更改,否则恐致生事”,一面又表示愿将便于在内河作战的蒸汽炮艇卖给清朝,帮助清廷对付太平天国。最后,咸丰皇帝态度有所松动,同意“择其事近情理无伤大体者变通一二条”,“以示羁縻”,“大段断无更改”,拒绝全面“修约”。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860年,英法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城,咸丰皇帝携皇后和众嫔妃逃离北京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随后,英法联军占领了圆明园,开始了疯狂的掠夺和破坏。
圆明园的浩劫
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成立委员会商议如何分配园内珍宝。士兵们开始疯狂抢夺金银财宝和珍贵文物,甚至互相殴斗。最后,英国指挥官詹姆士·布鲁斯以英国侨民曾被囚禁为借口,下令焚烧圆明园,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
咸丰皇帝的无奈与结局
面对英法联军的进攻,咸丰帝下诏对英国法国宣战,但最终圆明园还是被焚掠,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帝在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后不久驾崩,终年三十岁。
历史的反思
火烧圆明园不仅是对一座园林的破坏,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巨大打击。这场浩劫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唤醒了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和探索国家的未来之路。
圆明园的废墟至今仍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提醒着后人铭记过去,珍惜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