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崛起:全球语言新宠儿?
中文崛起:全球语言新宠儿?
“到2023年底,全球正在学习中文的非母语人数已经达到3000万规模,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这一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态势。从学术界到普通民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中文,这门古老的语言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文教育:全球范围内的新风尚
中文学习热潮席卷全球,截至2021年底,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其中76个国家更是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一数字背后,是中文作为一门国际语言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在海外,中文学习者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Z世代”成为学习中文的主体。他们选择学习中文更加自主化、即时化,VR、AR、AI等新技术赋能、教学资源智能化已成必需。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国际中文教育正在加速数字化转型,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学术地位:中国期刊影响力持续攀升
在全球化的学术舞台上,中国期刊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数据显示,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在2016年达到71万次,较2015年增加了25.01%。这一增长态势连续多年保持,彰显了中国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科研人员在全球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保持世界第一位。2023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数为14227篇,占世界总量的27.7%,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科研水平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0.4%,合作伙伴遍及177个国家(地区)。
文化传播:中国故事的全球演绎
从文旅创新到文化遗产保护,从微短剧出海到影视剧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正在以多种形式走向世界。
2023年中国文旅市场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内卷”现象。从春天的“淄博烧烤”,到冬天的“冰雪尔滨”,各地文旅部门不仅竞相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活动,还在创意传播上各显身手。这一波文旅“内卷”推动的不仅是文旅产业的繁荣,更是地方形象的海内外吸引力。“冰雪尔滨”吸引了路透社等知名外媒的关注,“淄博烧烤”也被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在海外社交平台点赞。
中国多项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2023年5月,中国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以及《澳门功德林寺档案和手稿(1645-1980)》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23年9月,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娱品类,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中国创意,2023年从国内火到了国外。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73.9亿元,预计2027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而海外微短剧市场空间可高达648亿美元。目前中国公司已经成为海外微短剧市场重要的生产商和供应商,其中中文在线海外子公司旗下的ReelShort一度登上美国iOS娱乐榜第1名、总榜第2名。“海外本土题材+中国短剧叙事结构”已经成为海外微短剧的通用模式。
中国影视剧的海外传播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2023年中国影视剧出海成绩相当亮眼:《你好,李焕英》成为首部被好莱坞翻拍的国产喜剧电影,《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刷新美国、马来西亚等多国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国产电视剧也接连登上世界各国的荧屏。2024年,《三体》领衔中国IP扬帆出海,影视剧“出海”正成为服务贸易的下一个“风口”。
政策支持:为中文崛起保驾护航
中文国际地位的提升,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从教育部到工信部,多个部委出台相关政策,为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从鼓励增加创新投入、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平台、构建体系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等方面着手,支持企业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交通运输部全力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今年全年有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3000亿元。
展望未来:中文的全球影响力将持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从教育普及到学术研究,从文化传播到经贸往来,中文正在以多种形式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文的国际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海外中文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课程和师资存在明显缺口。此外,中文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实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持续努力来进一步提升。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中文教育模式,提升中文教育质量,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文真正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