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唐代长安的春日诗篇
草色遥看近却无:唐代长安的春日诗篇
草色遥看近却无——长安的四季(一)
长安地处温带,气候温和,每年的四季分明。据现代的科学观测,西安市年雨量平均六百毫米;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一点三摄氏度,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二十六点七摄氏度,全年的无霜期二百零七天。唐代时,气候比现代要温暖湿润,因此,更加适宜于人类居住和植物生长。
唐代的诗人们,对长安的四季感受是很敏锐的,留下了不少吟咏的诗篇,从下面选录的不多作品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唐代长安四季的景象。我们先从中唐诗人韩愈所写的绝句中,看看长安春天的开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由诗题可知,此诗是韩愈写给他的友人诗人张籍的,张籍当时官职为水部员外郎,他在叔伯兄弟中排行十八。据记载,韩愈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故知这是长庆三年春天开始时的景象。诗的意思是:绵绵的春雨,滋润着首都长安大街小巷的土地。遥望初萌的春草已有绿意,可近看反而不显。一年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现在,这比春深之时全长安都满是烟柳要强多了啊!
韩愈此诗,写早春之景异常美妙,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初春现象,可被观察敏锐的诗人先总括出来了。
在盛唐诗人贾至和中唐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绝中,描绘的是长安已花红柳绿的春光:
春思二首(选一)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长安早春
施肩吾
报花消息是春风,未见先教何处红。
想得芳园十余日,万家身在画屏中。
贾至诗的意思是:你看那长安的春光多么美好,草色青青柳丝嫩黄,桃花繁茂似锦杏花芳香袭人。轻柔的东风带来无限生机,它可不会吹走忧愁,越来越长的春日,使我这带着烦闷的人怎么消磨啊!
施肩吾诗的意思是:报道花儿即将开放消息的是春风,可不知道它将让哪儿的花先红。我想至多十几天门各个园中群花都将怒放,到那时长安城内的千家万户都像是在图画中一样啊!
如果我们想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唐代长安城的春日美景,那么请欣赏中唐诗人沈亚之所写的五言诗《春色满皇州》:
春色满皇州
沈亚之
何处春晖好,偏宜在雍州。
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
斗鸡怜短草,乳燕傍高楼。
绣毂盈香陌,新泉溢御沟。
回看日欲暮,还骑似川流。
此诗的意思是:哪里的春景最为美好?偏偏就在位于雍州的长安(古代中国分成九州,雍州是九州之一,长安在其范围内)。夹城的两旁鲜花盛开,曲江池畔已经柳色青青。在轻柔的春风中,飘浮着的蛛丝显得那么沉重;薄雾中,明媚的阳光五色灿烂。草还那么短可已有人在上面斗鸡;小燕子在绕着高楼学飞。华丽的轻车一辆接一辆驶过,留下阵阵衣香;新溢出的泉水从御沟滚滚流出。回头一看天色晚了,归去的车马成群结队,好似大河中滔滔不绝的洪流。
中唐诗人杜牧,在他写的五绝《长安秋望》中,用对比的手法,将长安秋天的高爽描述得异常形象生动。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此诗的意思是:在经霜大树的树梢之上露出了高楼,我登上楼顶远眺。只见蓝天如镜,一尘不染。秋日的高爽与高耸的终南山,互相衬托,互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