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来了,春节还会远吗?
腊八节来了,春节还会远吗?
腊八节的历史渊源
腊八节,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民间故事传说,腊八节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另一则故事是,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腊八粥成为了一种寓意深远的食物,不仅代表着对过往苦难的铭记,也体现了对未来美好的祈愿。这个传说在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腊八节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
“腊八到,粥飘香”,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是我国南北共有习俗,人们将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核桃、粳米等和各种豆类合水熬制成粥。“腊八熬粥的习俗约始于宋代,明清时期盛行,并延续至今。”腊八粥盛满了老百姓盼丰收、保健康、祈平安的美好愿望,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期许。
我国幅员辽阔,腊八习俗在各地也不尽相同。比如,北方地区有“醋泡大蒜瓣儿”的习俗,名曰“腊八醋”。除夕晚上,香喷喷、热腾腾的饺子蘸上腊八醋,入口别具风味;陕西关中,腊八当天不喝腊八粥,而是流行吃腊八面。腊八一早,家家户户把煮熟的面条拌上果蔬做成的“浇头”,美餐一顿;安徽黟县,腊八前后,家家户户食用自行晒制的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与春节的关系
民间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主要有以下原因:
从时间上看,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而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二者时间间隔通常在20天左右,腊八节的到来意味着农历新年即将临近。在古代农耕社会,到了腊月初八,一年的辛勤劳动基本结束,人们开始有时间和精力为新年做准备。
从传统习俗来看,腊八节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端,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做腊八面等习俗,这些活动本身就带有迎接新年的意味。从腊八节开始,人们会陆续开展一系列迎新年的活动,如打扫房屋、购置年货、制作传统食品等,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从习俗寓意来看,“腊”字有三层含义,“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腊者同猎”,指奉上猎物祭祖敬神;“腊者,逐疫迎春”,寓意攘除灾祸,迎接新春。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腊八节的活动,告别过去一年的不顺,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腊八节的现代传承
以成都文殊院为例,腊八节庙会已传承300余年,于2020年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腊八节,文殊院都会举办祈福、供灯、奉粥、游园会和文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
今年的文殊院腊八节庙会主题为“奉腊八粥 结欢喜缘”,包含线上申领腊八粥料包、启动仪式暨游园会、线下奉粥等多个环节。其中,1月4日当天在文殊院内园林区举办的游园会,集合投壶、插花、绘签书福、猜灯谜、品茶等10项富有趣味性、互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参与通关集章游戏的市民游客,可在终点的兑奖处兑换各式各样的小礼品。
奉粥是文殊院腊八节庙会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文殊院腊八粥精选陈皮、大枣、薏仁、枸杞、黑米等14种食材,其口感香浓软糯,甜而不腻。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过去十余年来,文殊院持续扩大奉粥活动规模,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其中。
此前,线上申领腊八粥料包活动已于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2日举行,每日10:00开始面向全国大众免费发放,今年共计发放10万份料包。线下奉粥则从1月5日持续至1月7日腊八。文殊院将在寺内藏经楼广场奉粥,连续三天为市民免费发放现熬的热腊八粥10万杯,平均每天3万余杯。为了让成都市民在上班期间和家门口也能吃到腊八粥,文殊院今年联合市内商场、社区及居民住宅小区,在全成都范围内共设置324个便民奉粥点,将在三天内免费奉送提前熬制好的杯装腊八粥共计25万杯。
此外,文殊院还将向养老院及定点学校、社区等机构提供可供2万人食用的大份料包(50人/份),由相关单位自行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