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科技如何点亮银发族的生活?
养老机器人:科技如何点亮银发族的生活?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养老机器人作为解决养老难题的新型方案,受到了广泛关注。从政策支持到市场发展,从技术创新到社会伦理,养老机器人正逐步从科幻走向现实。
从困境到机遇:科技赋能养老的必然选择
2024年,一篇名为《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的文章在社交平台刷屏。文章讲述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照护失能母亲的故事。三年多来,他被日复一日的“照护”工作裹挟,从“换尿布、擦屎擦尿”到“洗澡、洗床单、做饭”,原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遭到切割、压缩。
胡泳教授的故事并非个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人,占全国人口15.4%。另据央视新闻报道,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达4500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养老需求,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显然难以持续。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政策引领,市场蓬勃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部关于银发经济的意见,其中养老机器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场景中的重要应用,被明确列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上海率先发布《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建设养老科技产业园、探索设立养老科技产业专项基金等措施。长三角地区在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安徽、江苏等地积极布局,致力打造领先的养老机器人研究和应用基地。江苏省规划到2027年,使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在政策支持下,养老机器人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根据IFR公布的数据,全球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占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比重约22%,初步核算2023年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57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132亿美元。
三类机器人,满足不同需求
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三类,各自针对不同的养老需求。
康复机器人:主要针对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损伤的半失能老人,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延缓或恢复部分行动能力。相比传统的牵引式康复设备,康复机器人能够提供更生理性的步态,并搭载多个传感器,获取准确的训练数据,将康复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形成更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
护理机器人: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的生活起居服务,如北京一家社区养老院使用的电动移位机,能轻松地将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更为半自理或是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转移方式,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陪伴机器人: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基础的陪伴服务以及健康管理功能。例如,优必选推出的陪伴机器人,不仅能与老人互动交流,还能监测生命体征,提供健康预警。
技术创新与挑战并存
尽管养老机器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与老年人的情感互动能力仍显不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殿生指出,目前仅有少数产品能实现日常物品的抓运,而升级版机器人需要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出更充沛的人类情感和更智慧的交互模式。
从市场角度来看,成本问题成为制约因素。沈阳新松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李学威表示,功能全面的高端产品往往定价高昂,难以获得老年消费者广泛接纳;而价格亲民的产品则在智能化水平上未能充分满足用户的期待,造成用户满意度偏低。
此外,养老机器人还面临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智能产品之间数据互联互通不足、老年人群购买力和使用技能有限等问题。同时,如何保障机器人使用者的安全和隐私,如何防止孝养关系的疏远,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展望:人机协同,共创美好
面对上述挑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动养老机器人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技术研发方面,要加大投入,激励科研人员和企业不断创新,提质增效,推出更优质、更低成本的养老机器人,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使其更加适应养老场景的需求。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共同承担成本,通过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降低机器人使用门槛,让更多养老机构和老年人能够受益。在社会认知方面,也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大家认识到机器人作为辅助工具,在提供更优质养老服务上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政策层面来看,应尽快明确行业规范,确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郭春镇建议,应充分发挥技术治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以及法律治理在提供制度保障方面的作用,采用法律与技术融贯互构、技术与养老行业深度融合的融贯性法治进路。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李学威建议,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需求,扶持“小而精、精而专、专而强”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合作,重点扶持智慧养老应用的示范项目,旨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机器人并非要完全替代人类护理,而是作为辅助工具,提升照护效率和质量。人类的情感需求复杂多变,老年人亦有情感需求。机器人虽然不会像正常人类那样因为重复劳动的工作而感到疲惫,也不会发脾气,但是它们缺乏人类的情感理解和共情能力,给予老年人情感关心与回应的能力较弱。
因此,未来的养老模式应该是人机协同的。机器人负责日常照护和健康管理,而人类则专注于情感交流和个性化服务。通过这样的分工,既能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又能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求。
结语
养老机器人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创新,其发展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养老机器人能够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贴心助手,让科技的温度照亮每一个需要关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