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发土壤菌剂,花生黄曲霉污染降低63%,并发明快速检测试纸条
中国科学家研发土壤菌剂,花生黄曲霉污染降低63%,并发明快速检测试纸条
科技创新助力花生安全储存
临近春节,花生米作为聚会唠嗑的最佳拍档,如何科学保存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及其团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黄曲霉污染的源头不在粮仓和工厂,而在大田土壤里。这一发现意味着,要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必须从花生种植阶段就着手阻控花生果土壤带菌。
对此,李培武院士研发了ARC功能微生物菌剂诱导花生高效结瘤固氮提质增产一体化技术。这种技术能使花生在收获时黄曲霉菌降低63%,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性,同时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发育,结出的花生籽粒也更饱满。连续4年,在全国22个地区、499个示范点的大田试验结果显示,用了该技术的花生,产量能增加19%以上。
此外,李院士团队还发明了一种能及时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确保我们吃到的花生是安全的。
日常储存小技巧
除了科技创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来保存花生米:
密封保存法:将干花生米装入密封容器或塑料瓶中,可有效防虫并保持干燥。
酒精处理法:将受潮的花生米放在碗中,加入适量的白酒,搅拌均匀后放置两分钟。然后将其倒入盘中,摊开均匀,用微波炉高火加热两分钟后拿出放凉即可。白酒中的酒精具有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花生米中的水分和细菌,使其恢复原有的口感和品质。
香烟花椒防潮法:在储存花生米时,可以将一到两根香烟夹在花生米中一同存放。如果发现香烟的香气变淡,应及时更换。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透气纱布包好一小包花椒或几个干辣椒,然后放入储存花生米的容器内,这样可以起到防虫的作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检测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极具毒性、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它不仅存在于花生中,还可能出现在玉米、小麦、水果、调味料、中药材、牛奶等各类食品中。我国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损失的粮油超过3000万吨。
李培武院士团队发明的黄曲霉毒素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能及时发现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这种试纸条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操作简单,仅需十几分钟即可完成检测。它适用于玉米、小麦、植物油等多种样本的检测,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科技创新和日常储存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花生米,确保食品安全。让我们向每一位为“三农”事业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