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研发超声动力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不伤肠道菌群
中国科大研发超声动力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不伤肠道菌群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颗粒介导的超声动力疗法,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种疗法不仅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与传统抗生素疗法相当的效果,还具有保护肠道微生物群、避免抗菌素耐药性的额外优势。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可通过人际传播。据研究,我国成年人感染率高达40%-50%,长期感染已被认定为I类人类致癌物。
目前,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标准疗法(即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都依赖口服抗生素。但这种疗法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率和复发率升高;二是口服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此外,现有疗法还忽略了空泡毒素A这一关键毒力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阳丽华课题组开发的新型疗法,通过纳米颗粒介导的超声动力疗法,产生活性氧来杀灭幽门螺杆菌。这种纳米颗粒由已被批准用于临床的成分组成,在没有超声的情况下,能有效中和空泡细胞毒素A;与符合超声医疗设备使用标准的超声暴露剂量相结合时,能通过产生活性氧来杀灭幽门螺杆菌。
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雌性小鼠模型中,这种超声动力疗法在减少胃部感染方面与标准三联疗法效果相当。与基于抗生素的临床标准疗法不同,这种超声动力治疗不会对肠道微生物群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反而可能上调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水平。在治疗实施后48小时内,这种疗法并未对小鼠肝肾功能或整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性与标准三联疗法相当。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黄蕾表示,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14天的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菌药,根除率可达90%以上。她同时指出,超声动力治疗方案目前还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距离临床应用尚需时日。
专家建议,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对餐具进行彻底清洁和严格消毒;饭前便后勤洗手;定期更换牙具;避免到消毒措施不严格的医疗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