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周长教学: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周长教学:理念革新与实践探索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以北师大版教材《什么是周长》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革的方向和具体实施路径。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要求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具体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北师大版教材《什么是周长》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在《什么是周长》这一课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教材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周长的概念。
丰富的操作活动
教材设计了多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周长。例如,让学生用绳子围出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从而理解周长就是“围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总和”。这种直观的感知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教材将周长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设计了多个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比如,让学生测量课本封面的周长、计算操场跑道的长度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
多样的实践任务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周长,教材设计了多种类型的实践任务。例如,让学生画出周长相等但形状不同的图形,或者用相同长度的绳子围出不同的封闭图形。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几何直观,也促进了他们对周长本质的理解。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的创新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在周长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进行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周长的概念,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主题活动
跨学科主题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制订旅游计划”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规划路线、计算路程等实际问题中应用周长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室等工具,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周长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当前的周长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相关研究,以下几点值得教师特别关注:
避免重形式轻算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计算周长,更要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从而理解公式的由来。
重视解题后的反思: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思考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可能的改进方法。这种反思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周长教学正在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