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郭齐勇讲仁爱:儒家的仁爱——仁者爱人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29:5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郭齐勇讲仁爱:儒家的仁爱——仁者爱人

进 德 为 本 诚 敬 致 用

武汉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郭齐勇

课程简介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仁爱”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仁爱”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支柱,它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价值信念、生活准则、生存智慧与处世方略。本课程由武汉大学郭齐有教授深入解读“仁爱”思想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核、发展脉络、现代价值,探讨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践行“仁爱”这一传统美德。

点击观看视频

仁爱,它既是古代伦理道德的根本价值理念,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原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仁爱”的观念由来已久。

在春秋时代以前,仁和爱是分开的两个概念。《尚书·金滕》篇:“予仁若考”,它是“仁”字的最先记载。它指的是一种好的品德,东汉的经学大师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面讲:“仁,亲也,从人二。”清代的经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面讲:“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近,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美好的品德。

我们看“爱”(繁体“愛”)这个字,它有心字符,《说文解字》里面讲,它是“行貌”,是什么意思呢?是行动的一个状貌,它的声音是ài声,它的意义是行走、运动,也就是心有所系而徘徊之意。所以《诗经》是这样描绘“爱”:“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它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男子对其心仪女子的爱慕、徘徊、痴醉的一种形象。

所以在孔子以前,仁和爱虽然也有伦理的情感意味,但始终还不是人的本质规定,还不是一个核心的价值。春秋末期,孔子把“仁爱”弘扬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我们从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儒家典籍《论语》这本书里面可以发现孔子有109次提到仁爱的“仁”字。孔子每一次谈到仁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在孔子那里,仁是克己、复礼、孝悌、忠恕等道德行为规范的依据,义、智、勇、恭、宽、信、敏、慧、温、良、恭、俭、让等这些德目都是以“仁”为核心而联接成一个整体。但是无论孔子如何阐述“仁”,它的基本内涵只有一个,就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这个简洁而意味无穷的答案,奠定了儒家善待他人、关怀他人的基本立场。因此,孔子的学说也被称为“仁学”。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孟子所继承,并凝结为“仁者爱人”这样一个命题。

孔子以及儒家学派高扬的仁学精神,表明了古典人文精神的觉醒,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表达出对人的生命的由衷的尊敬和关爱。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有一次孔子退朝回家,听说他们家里的马厩失火了,他问“伤人乎”,他不问马。虽然马是当时的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非常昂贵,但是对养马人,孔子有一种关爱,所以这里面就包含孔子对下层百姓、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大大超越了对于财产和财富的重视。这个故事也向世人昭示出仁爱思想的一个主旨: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是平等地朝向一切人。

商代的礼制规定,贵族死亡以后要用活人殉葬,而殉葬的人数多寡标志死者身份的高低,周代改革了这个礼制,采用刍灵也就是用草人来祭祀,而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周代礼制已经崩坏了,一些奢靡的贵族们大肆地征发民力,制作人俑,用以陪葬,孔子对此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下》)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批评呢?他说制作人俑,以人形来做陶俑、木俑来陪葬,在本质上都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践踏。从这上面的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儒家提倡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把人的价值和尊严放在无与伦比的一个位置上。人的价值超越于物质,超越于财富,人的价值根本上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这样我们才可以说,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对于人的关爱,也构成了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和理论的主旨。

(文字部分根据郭齐勇老师授课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专栏

敬德讲堂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HDJDSY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