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嗜睡当心!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白天嗜睡当心!可能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Image By freepik
大家对「嗜睡」症熟悉吗?在平时我们也许会用「嗜睡 (hypersomnia)」来形容一个人好像一天中花很多的时间在睡觉。有趣的是,「嗜睡」常常是指那群在白天睡很多时间, 或很多次数的人, 而不会用來形容晚上睡眠时数高於平均的状况;往往我们会用「睡很久」来形容。
有趣的是,「嗜睡」也不太常被用来形容婴幼儿与青少年的睡眠状况。我们清楚地知道婴幼儿有生长需求,即使白天也花很多时间在睡觉,也是很自然的事。而对於青少年们,因为生理时钟自然地转成偏猫头鹰型,所以起床时间会往後移,进而导致白天还在睡觉的时间拉长。我们很少因为婴幼儿或是青少年白天睡得时间长而感到意外,或是误认为这是一種健康警讯。
但对於发育已经成熟,生理时钟又慢慢自然转回偏早鸟型的成年人呢?当今天身旁有一位成年人,白天会花一半的时间都在睡觉,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嗜睡」似乎是一件不太平常的行为,进而去想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但即使会去思考背后可能的原因,多数人恐怕也不会把「白天嗜睡」与「健康警讯」連結在一起。
嗜睡是警讯吗?
对于白天嗜睡的族群 (daytime excessive sleepiness),即使有著生理时钟的调控,白天时间仍然有无法控制的睡意冲动。这样的状况会是一种健康警讯吗?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过往的经验,在白天时间不由自主地想睡覺,大概是每个人都经验过的;尤其是那些经常面临压力和工作繁忙的族群。如果没有其他疾病因素,这群人的白天嗜睡往往可以归因于睡眠不足,与因为工作与压力而打乱的生理时钟节奏。
其他非睡眠本身的疾病或干扰如:不良的睡眠习惯、不良的睡眠环境(如噪音或是温度不适)、感冒、夜間頻尿等等也会造成睡眠不足或是晚上睡眠品质不佳,而让人有白天嗜睡的结果。
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不宁腿症候群 (restless lag syndrome)的人,常常因为睡眠品质不佳而有白天嗜睡的结果。相反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低下)、忧郁症等则会因为疾病本身对大脑的影响,而使病患生理时钟紊乱,且有白天精神不济、嗜睡的现象。
以上所列举例子,都是希望能提高读者的警觉:白天嗜睡可能只是单纯的睡眠不足,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是睡眠品质不佳的警讯。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唯恐天下不乱。如果白天嗜睡只是偶尔零星的状况,一旦工作需求或是压力解除后,就能恢复正常睡眠且减少白天嗜睡状况,那读者自然不需要太担心;但相反的,如果白天嗜睡是长期且开始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应该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协助,釐清白天嗜睡的原因,而不该轻忽了大脑发出的警讯。
毕竟,白天的嗜睡有时候是可以很危险的:严重时,睡意不仅仅是单纯的疲倦感而已,而是强烈的需求感;偏偏这个时候你可能正在上课、开会、甚至是开车,或是其他你必须抵抗睡意的情境;但往往我们在这种时候都已经抵不住睡意了。即使是短暫的打瞌睡、恍神,都会让我们难以保持专注和效率。其他的嗜睡症状还包括焦虑、易受刺激、思虑减缓、说话/表达不清等,严重时能影响家庭和工作,甚至可能因为开车或操作危险机具时,造成意料外的负面影響(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安全)。
嗜睡本身是病吗?
前面所提到的白天嗜睡,因为是其他因素而有的结果,所以能作为一种警讯。但是,有没有可能嗜睡自己就是一种疾病,而不是因为睡眠不足或是其他疾病所產生的副產物呢?
简单答案是:有的。这个睡眠议题可以涉及很多层面,但这篇文章会只专注在「Idiopathic hypersomnia (IH)」的简单介绍。Idiopathic指的是病源不明,也就是说这类的嗜睡族群,没办法归因于其他疾病或是睡眠习惯/品质/时数。IH 跟前面介绍的白天嗜睡又不一樣,而是更严重的、急遽的、无法控制的睡眠异常:患者不仅白天时间有无法控制的想睡觉的冲动/需求,晚上也比常人睡得更久。让患者更困扰的是,这样极端嗜睡状况不会像疲勞所产生的需求一样,能透过「补眠」而改善;这些叫不醒的「断片」的时刻,都无助于患者恢复精神,单徒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在睡眠领域中,IH也被俗称为「sleep drunkenness」:就好像断片后的酒醒,IH患者常常感到疲倦、精神不佳、认知功能下降、与记忆模糊/片断化。
嗜睡不是猝睡
前面提到IH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急遽的、无法控制的睡眠异常」。有些读者可能会联想到猝睡症 (narcolepsy)。依据有没有猝倒(cataplexy),猝睡症又分為第一型(有猝倒)与第二型(无猝倒)。第一型猝睡症是比較典型而且大家比较熟悉的猝睡症:患者会因为强烈情绪,如大笑或受惊之后,大脑错误的启动类似睡眠的机制,导致患者有肌肉瘫痪(sleep paralysis,就像是睡著时的肌肉丧失张力状态般),然后快速地进入睡眠状态。YouTube上的「Sleepy Sarah Elizabeth」就是例子之一:即使是在练习舞蹈的运动状态,当猝睡症袭来时,Sarah即使在影片中努力地想反抗,还是會进入趴下不动的睡眠状态……
这绝对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可以想象患者们第一次体验猝睡症时,情况能有多危险:可能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练习游泳、甚至是过马路。很多患者都会发展出一些应对方法:比如说,在过去学校的经历中,曾遇到学生有猝睡症的情况:当猝睡症袭来时,这位同学会在完全进入睡眠状态时,摆好可以安全入睡的姿势,避免自己因此而受伤。而在上课时,我们就需要避免让班上有太强烈的情绪波动,比如說垃圾话让班上大笑这种事情就要避免……
回到「嗜睡」的议题,虽然猝睡症也有白天比常人更多睡眠时数的结果,但「猝睡」症更强调在「发生过程」的快速且不可控,而「嗜睡」症则更强调睡眠的时数。因此,「嗜睡」不見得有「猝睡」现象,两者並不是能划上等号的疾病。
总结
不是只有睡得少才需要被注意。往往对于睡眠健康的病识感,只集中在睡太少或是睡不好所带来影响。积极一点的民众,会主动思考自己可能睡不好的原因,并透过调整作息、放鬆心情、甚至去坊间买褪黑激素等方式,试图改善自己的睡眠状况。
但其实,在光谱的另一端,睡太多也是一種健康警讯:提醒我们去注意平常的情绪负担、作息习惯;甚至在必要(严重)的时候,去寻找专业医疗人员,看是不是有其他自己不知道的疾病,正在慢慢影响健康。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过介绍嗜睡与猝睡,让读者能更认识我们平常视为理所当然的睡眠,也对自己的睡眠征兆有更好的病识感。
参考文献:
- Berkowski, Joseph Andrew, and Anita Valanju Shelgikar. “Disorders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cluding narcolepsy and idiopathic hypersomnia.” Sleep medicine clinics 11.3 (2016): 365-378.
- Gandhi, Kriti D.,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 clinical review.”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 96. No. 5. Elsevier, 2021.
- Trotti, Lynn Marie, and Isabelle Arnulf. “Idiopathic hypersomnia and other hypersomnia syndromes.” Neurotherapeutics 18.1 (2021): 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