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光山民俗:腊月八的传统习俗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8:5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光山民俗:腊月八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腊八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尤其在河南省光山县,这个节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从腊八粥到打糍粑,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腊八粥:堵住孩子的嘴

腊月八是光山本地传统的民俗节日,当地有过了腊八就开始过新年的传统。这一天最广为人知的习俗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的原料很丰富,大米、小米、红枣、黑豆、莲子、红豆、高粱、玉米、花生、枸杞……都是可以入锅的食材。

据当地的老人口传,腊八这天吃腊八粥是为了堵住小孩子的嘴,腊月是个年味越来越浓的月份,这个月里,人们都图个吉利,是不乐意听到不吉利的话的,但是小孩子因为年纪小不懂事,口无禁忌,所以老人们就让他们吃腊八粥,吃过腊八粥,童言无忌,小孩子不管说什么话,在腊月里都是好话。

腊八粥的来历

说到腊八粥的来历,流传最广的是与大明皇帝朱元璋有关的一个小故事。传说当年朱元璋是个小乞丐,一日讨饭无果,在破庙中避风寒,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从一个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合在一起煮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由于这天是腊月初八,他便把粥命名为"腊八粥"。

打糍粑:凝聚的力量

腊八这天除了吃腊八粥,在咱们光山县还有一项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打糍粑。

"过了腊月八,就把糍粑打。" 蒸熟的糯米饭倒进碓窝里,香气立马弥散在整个屋子。几家几户的壮年男人组成"互助组",手持糍粑棍,往米饭里舂杵着,或者揪一坨饭团边吃边舂。开始,米饭松散,用力不大,但舂杵一会,米饭会越来越粘稠,人们就越来越吃力。打糍粑的往往自发地形成两拨,围绕碓窝旋转,你上我下,你下我上,棍与棍相互杵捣摩擦,以减轻粘稠的糍团对糍粑棍的"咬"力。

1小时左右,"糍团"越来越黏糊,糍粑算是打好了,于是就留下两个"大力士"。"大力士"相对着朝碓窝边沿同时用力快速地往下刮捣,另一人用湿毛巾抹水,使黏糊在碓窝边沿上的糍团渐渐剥离。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两个大力士一声吆喝,便把碓窝里的"糍团"撬抬到事先预备好的撒过糯米面的簸箕里。然后趁热按平、按薄。再撒一层面,再压一层。次日清晨,糍粑冷却后变硬,主人用刀划成块状,就大功告成了。

糍粑可以锅里煮着吃,饭边蒸着吃,火边烤着吃。吃得滋润,吃出浓浓的年味。

糍粑的来历

说起糍粑的来历,也有一段动人的小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

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总的来说,腊八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它不仅让我们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