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九锡制度:从礼仪制度到禅让工具的历史演变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05: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九锡制度:从礼仪制度到禅让工具的历史演变

九锡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礼仪制度,它不仅是对功臣的最高奖赏,更成为改朝换代的重要仪式。从西周的锡命制度到汉魏时期的九锡制度,再到后来的禅让制度,这一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为什么历史上接受九锡的人几乎都走上了篡位的道路?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九锡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在政权更迭中的作用。

九锡制度的起源

“九锡”最早见于《易经·师卦》九二:“王三锡命。”其中,“锡”通“赐”,即赐予之意。《春秋》成公八年经记载:“秋,七月,天子使召伯来锡公命。”《左传》作“召桓公来赐公命”。由此足证“锡”“赐”两字古时通用。

九锡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锡命制度。据《礼记正义》卷一《曲礼》疏引公羊说,九锡之次与《礼含文嘉》不同,具体包括:

  1. 加服
  2. 朱户
  3. 纳陛
  4. 舆马
  5. 乐则
  6. 虎贲
  7. 斧钺
  8. 弓矢
  9. 秬鬯

《韩诗外传》卷八也记载了类似的九锡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典籍中九锡的名称和次序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九锡制度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灵活性。

九锡制度的发展

九锡制度在西周时期主要表现为周天子对诸侯的赐予,包括服饰、车马、仪卫、居所等礼仪制度上的特殊礼遇,以及专杀祭祀等权力。这种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但并未形成严格的九种物品的固定模式。

到了汉代,九锡制度逐渐定型。汉代经学家何休及北魏徐彦对九锡进行了详细考证。徐彦疏云:“此礼纬含文嘉文也,彼注云,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进退有节,行步有度,赐以车马,以代其步。其言成文章,行成法则,赐以衣服,以表其德。其长于教诲,内怀至仁,赐以乐则,以化其民。其居处修理,房内不泄,赐以朱户,以明其别。其动作有礼,赐以纳陛,以安其体。其勇猛劲疾,执义坚强,赐以虎贲,以备非常。其内怀至仁,执意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其亢阳威武,志在宿卫,赐以斧钺,使得专杀。其孝慈父母,赐以秬鬯,使之祭祀。”

九锡制度与禅让制度的结合

九锡制度在汉魏时期发生了重要转变,成为禅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转变始于王莽,他在西汉末年通过加九锡的方式,为最终代汉称帝铺平了道路。

王莽加九锡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 由张竦为大司徒司直陈崇起草奏章,颂扬王莽之功德。
  2. 王莽通过“起明堂、辟雍、灵台”等文化工程,笼络士人学子。
  3. 吏民上书请求加赏安汉公九锡,王莽故作姿态,流涕固辞。
  4. 最终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主持下,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安汉公受九锡之礼。

王莽加九锡的成功,为后来的曹操提供了借鉴。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在平定关中后,通过加九锡的方式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曹操的九锡礼包括:

  • 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车马)
  • 衮冕之服、赤舄(衣服)
  • 轩县之乐、六佾之舞(悬乐)
  • 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弓矢)
  • 秬鬯一卣,圭瓒副焉(秬鬯)
  • 朱户、纳陛、虎贲之士三百人、斧钺各一

与王莽的九锡礼相比,曹操的九锡礼更加规范和完整,每一项赐物都附有详细的解释,强调了被赐者的德行和功绩。

九锡制度的影响

九锡制度在汉魏之后成为禅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权臣在篡位之前,往往都会先获得九锡,这几乎成为了一种惯例。九锡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将武力夺取政权与和平禅让相结合,为篡位者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九锡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最初的礼仪制度,到后来的权力象征,再到禅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锡制度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更迭和转移。这一制度虽然在形式上体现了儒家的礼乐文明,但在本质上却是一种权力游戏的工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