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60年特展:200件文物讲述紫禁城与凡尔赛的世纪对话
中法建交60年特展:200件文物讲述紫禁城与凡尔赛的世纪对话
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联合举办的“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展出约200件文物精品,见证了中法交流的历史。
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凡尔赛宫,历史上都曾是国家行政中心、宫廷生活场所、文化艺术荟萃之地,而今作为各自国家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彰显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气质。
中国和法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文化交流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龙与百合花的相遇
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和精神标识,百合花是法国王室的标志,龙与百合花的相遇源于1688年。
这一年,法王路易十四派遣的国王数学家到达北京,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正式开启中法间政治交往和文化交流。
17世纪 法国 铜镀金壳开光人物像怀表 故宫博物院藏
表盘中心金色百合花为法国王室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机芯内摆轮保护罩镂雕一条中式五爪龙。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展览中方策展人郭福祥推测,此表极有可能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皇帝的礼物,是两位帝王之间交往的重要物证。
原来,“高级定制”早就被古人玩明白了
早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便命令广东粤海关通过广州的洋商,向西洋传达“定制”的意愿与需求。乾隆时期,这种“定制”更为普遍,而法国更是其中的“接单”大户。
从故宫的藏品中,找到了一些“确定无疑”的实物,比如,这只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执壶,胎体的制作、珐琅的绘制,全部由法国工匠完成。画珐琅工艺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宫廷的重视,清宫造办处专门建有相应的作坊,招募工匠生产画珐琅。
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
清代宫廷珍藏中,来自法国的物品琳琅满目,有外交赠品、传教士献礼,亦有商贸交流所得。随着中法交往日益紧密,不乏清宫向法国定制物品的情形。
清宫之内,众多器物深受法国技艺之影响,或带有法国文化之印记。中法两国文化在紫禁城内交融互动,既深厚又精致,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与新创意。
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
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加深,大量中国物品涌入欧洲市场,法国的王室成员和政要纷纷成为中国艺术品的热衷收藏者。同时,为满足自身审美需求,法国还对中国进口物品精心装饰与改造,使其焕发新的风貌。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着法国的艺术风尚,其中,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是法国“中国风艺术”**的重要一环。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自的艺术宝库,也促进了中法两国文化的深入对话与理解。
万里之遥,不以为远。文明之光,相互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