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物联网:保安工作的新宠儿
安防物联网:保安工作的新宠儿
安防物联网正逐渐成为保安工作的新宠儿。通过物联网技术,社区安保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保安人员借助安防物联网,不仅能实时监控社区状况,还能快速响应突发情况,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安全保障。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对保安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他们在技术和服务上不断提升。你认为未来的保安工作会变得更加依赖科技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安防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物联网是一个以感知为核心,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交融的综合信息系统,能极大提升对物理世界的综合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反馈控制,为人类社会提供智慧和集约的服务。物联网不仅是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也为安防行业及技术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熟的安防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安防系统建设的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提供了解决方案,成为居民向往的智能家居生活的助推剂。社区安保人员作为保障社区安全的主要力量,同时作为安防系统的实施运用者,在为社区居民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物联网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安防多个领域,部分系统设施已实现智能化的要求。安防物联网,单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是物物相连,应用层次上对此有更高的要求,即各系统不仅要相连,而且要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具有对各种不确定行为做出反应的功能。安防物联网的基本结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管理层、应用层。
感知层是指信息的采集端,即获取图像信息的摄像机、探测人员位置的泄漏电缆以及获取声音信息的传感器等。
传输层是信息接入和传输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基带传输、光纤传输、互联网、通信网等。
管理层承担着信息的处理与共享的任务,是社区各种资源充分、智能化利用的实施者,使得各系统之间相互沟通、统一协作,真正为居民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应用层目的是为社区居民构建“安全、舒适、方便、高效、智能”的生活方式。实现智能家居、个人安全、社区安全、紧急救援、远程看护等应用。
建设集电视监控、周界报警、巡更、门禁对讲、灯光广播、防盗与报警、车库管理和小区静态图像自动识别处理为一体的小区安防物联网,将过去不够全面、各系统互不相连、要求保安紧盯屏幕的情景,改变成安防监控更加全面到位、报警更加智能、处理更加迅速,对非正常情景提出对策和告警,并自动切换画面跟踪目标,这样各类事件处置能预先程序化和自动化,并可点击分层进入查看数据的大屏幕综合图像信息,降低了控制室保安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能。对于社区安保人员来说,安防物联网将现有安防各系统有效集成、协同运作,实现一定程度智能化,提升了技术运用的先进性,悄然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模式。具体来说,信息的共享改变了过去各系统独立工作的方式,各系统协同工作减少误报警和漏报警,对异常行为作出及时的响应处置。同时,也对安保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熟悉各系统工作模式、使用情况等,思想上也要有“大安防”的概念,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安防物联网在社区安保中的应用
安防物联网化就是采用RFID、无线传感器、智能视频分析、网络传输、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集周界防护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安保人员调用系统等多个智能子系统。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信息互动的一种技术手段,可实现人与物理系统的整合,改善人和自然物体间的关系。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周界防防护系统
周界防护系统作为社区外围防护的第一道防线,一般采用视频监控、红外对射、电子围栏、微波空间探测器、泄漏电缆、振动电缆等设施,在保障居民生活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设施中,由于受空间地形或者是设备本身条件限制,比如微波探测器,当入侵者非常缓慢地切向通过传感器的检测区域,而不会引起自动增益变化(设计传感器发出报警信号的最小变化量),就会造成漏报警;或者小动物、树叶进入传感器检测区域引发的误报警。种种客观因素造成系统性能的下降,无法与人力资源形成合力保障社区安全,给社区安保人员带来无形的压力。在系统设计之初,设计者可能会通过集成多种技术手段的检测方法,来改善这种困境,但各设施间缺乏有效的联动以及数据信息的融合处理,整体应用水平也未见提高。
物联网时代不仅要求前端各种类型检测传感器紧密配合、相互补充,还需要后端管理中心数据处理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智能处理软件。周界防护系统的感知端探测到入侵行为发生,泄露电缆探测器能够指出入侵者的位置,接着指挥中心通过安防物联网调用周围摄像机,对其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也是对入侵行为的复核确认。得到报警确认后,将视频信息传给中心安保人员或手持终端的巡逻人员,及时对入侵行为进行制止。
视频监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安防监控系统主要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安防监控领域的所有监控目标一一无论是人、设备、仪器、装置还是任何一个物体,均能通过通用的泛在互联和信息交互,实现智能监控。传统的基于互联网架构,通过布置在监控区域的传感器被动采集目标状态的监控模式将被主动防御替代,监控区域的所有物品均将连入互联网。这样的参数区域状态分析,提高了信息的丰富性和宽泛性。
研究表明,人员长时间盯着监控屏幕,很容易产生疲劳,得到的有效信息就会锐减,易引发漏报警。现在有些摄像头已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能够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录制,并向管理中心传送有效信息。当摄像头视界内的活动超过系统设定的阈值时,触发报警。报警信号通过物联网传输网络,送至后台监控处理中心,同时报警画面直接显示在中心监视器上,并进行实时录像存储。根据报警的类型和地点,中心由保安巡更系统通知附近安保人员赶赴现场处置险情。
车辆出入管理系统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人员、设备的管理在业内已被广泛运用。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RFID标签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公安领域,从发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高性能的电子护照,从ETC不停车收费到路桥卡、电子绿标,无处不存在个头微小、使用方便、功能强大的RFID的身影。
出入小区的车辆包括内部车辆和外来车辆,当装有RFID标签的车辆进入社区出入口时,监控系统对车辆及车上人员进行拍照记录,同时车辆自动识别系统的读写器受控发出微波查询信号,安装在受查车辆固定位置的电子标签收到读写器的查询信号后,将此信号与电子标签自身的数据信息(车牌号码、车主信息等)反射回读卡器。系统将信息解码后送至中心数据库,与数据库存储的内部车辆信息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放行,然后通知安保人员进行处理。对于进入小区内的外部车辆,待确认访客身份后可临时发放射频卡,社区内各路口处安装有RFID标签识别装置,记录下经过路口的车辆信息,以便日后查询车辆行驶路线、活动地点等。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后,中心可及时调用监控画面进行核实是否需要人员到达现场处理,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保安巡更系统
物联网实现了安防各系统之间泛在协同、信息交互共享、智能化管理等。保安巡更系统是对上述技术防范的加强和补充,技术手段能做到提前预警、对入侵行为进行有效威慑,但并不能阻止犯罪的发生,而保安巡更系统是对技术防范的响应。
安保人员的巡逻分为定点巡逻和不定点巡逻。定点巡逻是在社区易发案点安装巡更装置,安保人员持有电子巡更棒,到达该点就要在一个金属环上点一下。巡逻完毕后,电子巡更棒要回管理中心,录入电脑分析警情。这样可以科学分配安保力量,也可以防止安保人员出现懈怠。当警报发生时,中心根据安保人员的位置
安防物联网对保安工作的影响
安防电子系统主要包括防盗报警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门禁控制子系统、巡更报警子系统、周界防范子系统和其他子系统。而只有这些系统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安全。一般来说,对于安全性较高的场所,首先是周界防护,通过建立电子围墙探测有无入侵现象发生,同时辅以人工巡更;其次对出入监视范围的人员进行门禁控制,对于建筑物内门、窗及室内安装各种探测器进行昼夜监控及防盗报警,有必要时还可以对监视范围内外的重要部位实施闭路电视监控。在这些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只要管理措施执行得力,保安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的文化业务水平,具备必要的安防专业知识,被保护范围的安全是能够有充分的保障的。
安防电子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探测、延迟和反应。首先通过探测器探测到环境物理参数的变化或传感器自身工作状态的变化,及时发现是否有人强行或非法侵入的行为;然后通过实体阻挡和物理防护等措施来起到威慑和阻滞的双重作用,尽量推迟风险的发生时间,理想的效果是在此时间内使入侵不能实际发生或者入侵很快被中止;最后是在防范系统发出警报后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制止风险的发生,或者制服入侵者、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控制事态的发展。现代化的安全防范系统是综合运用技防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所组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为了对整个被保护范围提供安全防范保障,要规划是否需要对其建立周界保护,是否需要巡视监控,哪些出入口需要进行控制和管理,对需要防护的区域和某些特定的目标则需监控报警,确保不存在视觉盲区和报警探测盲区。在以此构成的安全防范系统中,防盗报警系统最为关键,因为它是第一道防线,是安全保障的关键所在。
这里重点讲解了保安人员在安保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防盗报警系统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注意事项,便于保安人员了解安防专业知识,从而有效开展工作。
防盗报警系统概述
一、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
周界防范报警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在智能化大厦和现在的智能化住宅小区中,是安防的必要手段,从广义上说,两者均属于防盗报警系统,只不过前者属于室外报警系统,后者属于室内报警系统。
周界防范报警系统作为室外报警系统是为防止不法之徒通过被保护范围的非正常出入口闯入时而设立的,以此建立封闭式区域,防范闲杂人员出入。通常,在被保护范围的四周设置红外多束对射探测器,一旦有非法入侵者闯入就会触发,并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到周界控制器,通过网络传输线发送至管理中心,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点位置,以利于保安人员及时准确地出警,同时联动现场的声光报警器(白天使用)或强光灯(夜间使用),及时威慑和阻吓不法之徒,提醒有关人员注意,起到防范的作用。
防盗报警系统作为室内报警系统是为了’保证住户在住宅内的人身财产安全,通过在住宅内门窗及室内安装各种探测器进行昼夜监控。当监测到警情时通过住宅内的报警主机传输到智能化管理中心的报警接收计算机。接收机将准确显示警情发生住户的名称、地址和入侵方式等,提示保安人员迅速确认警情,及时赶赴现场,以确保住户人身和财产安全。住户也可通过固定式紧急呼救报警系统或便携式报警装置,在住宅内发生抢劫、火灾和突发疾病时,向管理中心呼救报警,中心可根据情况迅速处理。
二、防盗报警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为防盗报警系统的功能及组成框图。防盗报警系统由报警探测器、报警控制主机和报警监控中心三级组成。报警探测器实现了安全防范三大要素中的探测功能,是安全防范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对报警探测器的要求是稳定性好、灵敏度要适中,不漏报和尽量减少误报;报警控制主机也称为报警控制器,当报警探测器探测到有人员非法入侵时,报警控制主机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按设置程序执行警报的处理,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与监控系统实现联动,控制现场的灯光并记录报警事件和相应的视频图像,之后将相关信息上传到报警监控中心;报警监控中心可以根据不同的报警状态,以自定义的声音通告和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也可设置在规定的警情发生时由电脑自动处理。
三、常用的报警探测器。
(一)门磁开关、窗磁开关。
门窗一般是窃贼进入室内的必经之途,必须有可以报警的第一道防线,门、窗用磁性开关是一种广泛使用、成本低、安装方便、可靠性好,而且不需要调整和维修的探测器。门磁开关分为可移动部件和输出部件。可移动部件安装在活动的门窗上,输出部件安装在相应的门窗上。当有人破坏门或窗户时,门磁开关会立即将动作信号传输给报警控制器进行报警。
(二)报警按钮和脚挑开关。
按钮安装在外人不易察觉,操作人员容易触及到的位置,当有警情发生时,随手可以按下红色按钮,发出报警信号。脚挑开关是用脚踢实现开关闭合,发出报警信号,一般安装在工作台、写字台下面,脚易触及又不影响工作的地方。
(三)微波多普勒入侵探测器(雷达探测器)。
微波探测器是利用微波能量的辐射及探测技术构成的探测器,按工作原理的不同又可分为微波移动探测器和微波阻挡探测器两种。
微波移动探测器对静止目标不产生反应,没有报警信号输出,一般用于监控室内的运动目标报警。微波阻挡探测器对于捕获躲藏起来的窃贼非常有效,只要躲藏的人进入保安区域就会触发探测器。
(四)被动式红外移动探测器。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不向空间辐射能量,而是依靠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进行报警。当人体在探测范围内移动,引起接收到的红外辐射电平变化而产生报警状态。任何物体因表面热度的不同,都会辐射出强弱不等的红外线。因物体的不同,其所辐射的红外线波长也有差异。被动式红外移动探测器红外探测主要用来探测人体和其他一些入侵的移动物体。当人体进入探测区域,稳定不变的热辐射被破坏,产生一个变化的热辐射,红外传感器接收后放大、处理,发出报警信号。由于暖气、空调等电器影响,被动式红外移动探测器容易产生误报。
(五)方向式幕帘红外探测器。
幕帘式红外探测器也称为幕帘式电子栅窗或“电子窗帘”,它适用于门窗及阳台的保护。在门窗的内侧安装,以其发出的电子束取代铁窗栅封住门和窗,一旦有人破窗而入,将立即产生报警。
(六)压力垫。
由两条金属带平行对应地分别固定在地毯背面和地板之间,两条金属带之间有几个位置使用绝缘材料支撑,使其互不接触。受到压力时,两金属带接触,触发报警。一般安装在窗台、贵重物品前。
四、防盗报警系统防区的布防、撤防和旁路。
布防是指操作人员执行指令(从键盘输入密码)后,使该系统的探测器已开始工作(俗称“开机”),并进入正常警戒状态。此时,系统对探测器探测到的入侵行为做出报警。防盗报警器的防区布防类型有:
外出布防是指需要对全体防区进行布防时进行的操作。此时全部防区都有效,提供延
未来展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保安工作将更加依赖科技。智能化设备将承担更多的监控和预警任务,保安人员将更多地扮演管理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同时,保安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以适应智能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需求。未来的保安工作将是一个人机协作的模式,科技与人力的完美结合将为社区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