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年肠息肉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6: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年肠息肉

概述

老年肠息肉是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状病变,是一个临床诊断。肠息肉可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但是多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最为多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小肠息肉。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男性多于女性。

就诊科室

  • 普外科
  • 消化内科

是否医保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polyps

是否常见

是否遗传

并发疾病

贫血、肠道狭窄、肠道肿瘤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

腹痛、肠道出血

好发人群

伴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等相关因素的人群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布洛芬

常用检查

腹部CT、乙状结肠镜检、纤维结肠镜检

疾病分类

从病理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
  • 非腺瘤样息肉:主要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

病因

老年肠息肉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年龄性别、代谢异常、叶酸摄入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主要病因

  • 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高脂肪摄入等,与肠息肉的发生相关。
  • 年龄性别:大肠息肉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这可能是因为中老年人胃肠动力不足,粪便长期留存肠道,对肠道黏膜形成反复刺激。另外,肠道免疫功能低下,最终使中老年人成为好发人群。男性肠息肉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 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肥胖、血清胰岛素水平异常等是相关危险因素。

诱发因素

肥胖、吸烟、喝酒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均易诱发肠息肉的发生。

流行病学

  • 小肠息肉的发生率远低于大肠,且多见于十二指肠,以腺瘤和布氏(Brunner)腺瘤为主,70%在十二指肠第三四段。
  • 大肠息肉占肠道息肉80%,其中大多数(50%~75%)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单发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伴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等相关因素的人群。

症状

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大肠息肉多数无症状,少数有腹部不适、腹胀或大便习惯改变。粪便可混有血液或鲜血便。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典型症状

  • 小肠息肉:大多数小肠息肉不引起临床症状,多在术中探查时发现。最为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多与梗阻有关,梗阻多因息肉引起的肠套叠导致。其次为肠道出血,但一般仅为少量出血,大出血甚为罕见。
  • 大肠息肉:症状因息肉的数目、大小、部位不同而异。小型息肉可无症状,较大者因粪便压迫和刺激,表面可有糜烂或溃疡,因而出现出血和感染,粪便内可有血和黏液。血多附在粪便表面,色鲜红量不多,混有黏液,有时会有较大量的出血。

其他症状

  • 结肠内的较大腺瘤还可引起肠套叠,出现下腹绞痛、便秘、甚或肠梗阻症状。位于直肠内的腺瘤可产生排便次数增多或里急后重感。有蒂且较长者,排便时可由肛门脱出,可被误认为“脱肛”。
  • 绒毛腺状瘤主要症状为排便时排出大量黏液,有时不排便也有黏液排出,称为假性腹泻,并有排便不尽或里急后重感。

并发症

  • 贫血:肠息肉患者常见的症状就是肠道出血,大量出血少见,但因长期慢性少量出血,继而可导致贫血。
  • 肠道狭窄:由于息肉面向肠腔生长,息肉的不断生长,会导致肠道狭窄,严重时还会诱发肠梗阻,对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影响很大。
  • 肠道肿瘤: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多为结肠癌、直肠癌的前期病变,体积较大者可能会癌变。

就医

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甚至出现便秘、肠梗阻等症状时,需及时到普外科或消化内科就医。进行腹部CT、体格检查、直肠指诊、结肠镜检等一系列检查,以初步判断疾病性质。

就医指征

  • 中老年男性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便血、便秘等症状。
  • 伴随大便习惯改变、肠梗阻、肠套叠等表现。

就诊科室

  •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 若患者出现其他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痛反复发作、长期少量便血等,可到普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有无肠道息肉史?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反复发作的腹痛、便血、便秘等)
  •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胀、下腹绞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 小肠息肉:纤维胃镜和肠镜无法达到整个小肠,诊断相对困难。消化道造影及腹部CT有助于提高诊断;小肠镜和胶囊内镜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小肠息肉的检出率。
  • 大肠息肉:直肠指诊、乙状结肠镜检和纤维结肠镜检是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
  • 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息肉性质,排除癌变。

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痛、黏液便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偶有腹部不适、腹胀感。
  • 结肠镜:内镜检查可见肿瘤表面为黏膜,淡红色或暗紫色;如蒂较长,纤维组织较多,血供减少,也可呈黄白色。
  • 直肠指诊:位于直肠下段的腺瘤,指诊能摸到突入肠腔的光滑、活动的圆形结节或肿块,质软,有弹性。良性的基底部多无硬变。
  • 组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排除癌变。

鉴别诊断

  • 结直肠癌:结肠镜可协助诊断,组织病检可确诊。
  •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以青少年多见,常有家族史。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消化道,以小肠最多见。在口唇及其周围、口腔黏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着,成黑斑也可为棕黄色斑。

治疗

小肠息肉的处理简单而明确。大肠息肉按其大小、部位、有无蒂和有无癌变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总体来讲,治疗时间较长,采取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周期

老年肠息肉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药物治疗

  •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有研究认为,非甾体抗炎药作为肿瘤化学的预防剂,对肠粘膜有保护作用,可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及降低复发率。

手术治疗

  • 小肠息肉:一经诊断确定,均可酌情作息肉摘除或病段小肠摘除。
  • 大肠息肉
  • 对于良性有蒂的腺瘤,一般可经内镜圈套器摘除。小型无蒂的,在排除癌变可能后,可用或组织检查钳切除,切除后基底电灼。对于大型无蒂或用内镜切除困难者,需手术切除。
  • 直肠内腺瘤,一般经肛门或经骶切开直肠后壁再切除之。距离肛缘10cm以上的直肠或结肠腺瘤,经肛门会阴径路切除困难者,需经腹切开肠壁做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
  • 广基的腺瘤以做肠段切除为好。

预后

一经发现且及时积极治疗息肉者,预后较好,但肠息肉易复发。若出现癌变,一旦复发,大多预后不好。

能否治愈

本病不能彻底治愈。

能活多久

若积极治疗,则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若并发癌变,则会因病情而危及生命。

复诊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临床表现、手术术式、组织病理学类型的不同,遵医嘱进行复诊。复诊相关主要检查,以了解术后有无息肉残留、有无恶性变、有无复发等情况。

饮食

对于老年肠息肉患者的饮食目前无针对性宜忌,但需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忌辛辣,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 注意平衡饮食,减少高脂饮食的摄入,诸如蔬菜、干果、糙米类膳食纤维、豆类等是肠息肉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 忌辛辣、刺激、炸烤食物,戒烟酒。

护理

对于老年肠息肉患者,护理工作主要围绕生活习惯管理、手术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展开。

日常护理

  • 了解本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焦虑感,积极配合治疗。
  •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增强体育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病情监测

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自身症状有无复发。定期至医院体检,监测息肉有无复发或恶变情况。

预防

预防老年肠息肉主要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方面着重注意。对于长期吸烟的男性,可定期体检,以早发现本病,及时干预。

早期筛查

  • 中老年男性,尤其经常吸烟喝酒、摄入高脂饮食者,应定期去医院体检。
  • 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健康体检,以早期发现肠息肉及时处理。

预防措施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戒烟酒、忌高脂饮食,忌辛辣刺激。
  •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适度锻炼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 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健康体检,以早期发现肠息肉及时处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