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最新保护动态:数字化技术助力千年古窟“活”起来
云冈石窟最新保护动态:数字化技术助力千年古窟“活”起来
云冈石窟,这座承载着1600年历史的佛教艺术宝库,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近日,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正在为这座古老石窟注入新的生机。
最新保护动态:部分洞窟完成修缮,部分进入数字化采集阶段
2024年12月16日,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完成保护工作,正式恢复开放。其中,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的洞窟之一,经过近一年的封闭保护,现已焕然一新。第12窟,又称“音乐窟”,则在完成数字化保护工作后重新开放,游客可以再次欣赏到窟内50多身乐伎和14种乐器的精美雕刻。
与此同时,云冈石窟第39窟,这座西部窟区规模最大的“塔庙窟”,因保护调查和图像采集工作需要,于2024年4月11日至4月29日暂停开放。该窟不仅雕刻了一座云冈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阁楼式中心塔柱,还保存了1920余尊佛教人物造像,是研究北魏木结构佛塔样式的重要参考资料。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新引擎
在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一大亮点。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介绍,自2001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保护的探索。2020年,全国文物系统首个先进计算中心“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一期建成,为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云冈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已经完成了2/3,数据采集精度达到0.03毫米,预计到2030年将全部完成。借助高精度石窟数据,云冈研究院应用3D打印、XR、H5等技术,打造了多个展示传播新场景。例如,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已经在郑州博物馆等比例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云冈石窟还是近期火爆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杭侃表示,这种数字化的新形式传播,确实前景光明。“比如3D打印、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就给云冈石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方式。”他相信,一旦解决了成本、技术等问题,数字化一定会给研究、保护、展示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云冈石窟的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杭侃坦言,云冈石窟开凿在侏罗纪的砂岩体上,地质情况复杂,存在风化、冻融、渗水等多种病害。此外,近年来火爆的网络文化现象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压力。
杭侃表示,未来,云冈研究院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在洞窟病害的研究和保护材料的研制方面。同时,将加强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石窟保护中。在平衡推广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方面,杭侃表示,将通过控制观览人数、提供多样化服务产品等方式,确保文物安全。
展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杭侃表示,云冈石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未来将在保护、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文化遗产代际之间的传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云冈石窟这座千年古窟将以更加绚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继续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